快訊

為何態度忽冷忽熱?出軌有跡可循!當伴侶出現這6行為時要留意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家庭婚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心理師傳授這幾招

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應多花點時間,聽孩子的聲音,給考生們真正需要的,而非家長覺得考生需要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應多花點時間,聽孩子的聲音,給考生們真正需要的,而非家長覺得考生需要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暑假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播出後,為考試至上的台灣掀起一陣反思潮。新學期開始,許多孩子也有了「準考生」的新身分,家長希望孩子藉考試翻身,又怕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應多花點時間聽孩子的聲音,給考生們真正需要的,非家長覺得考生需要的。

前北榮員山分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洪千惠表示,孩子與生俱來就知道什麼事討喜,即使家長不要求名次,孩子還是會受環境中群體的目光審視。考生壓力來源並非考卷上數字多寡,最深的恐懼是害怕失去過去得到的愛、尊重、認同。這些負面情緒,使考生卡在過去,陷入為何只有我考不好的憂鬱,或焦慮如何預防在考砸,對未來裹足不前。

洪千惠說,考生大多不願傾訴壓力,若發現孩子出現「情緒起不不定」、「經常發呆」、「突然不願讀書」等情況,家長應反思是否對孩子過分關注。她說,「陪伴」不是陪讀、監讀,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心情被接住、遭遇被接納,孩子不會讀心術,所以愛要說出口,多告訴孩子:「不因為這件事覺得你很糟,你還是你 ,我一樣愛你。」

「很多我是為你好的行為,是家長自己需要,非孩子需要。」洪千惠提醒,許多言語跟舉動家長覺得是關心與分擔,但對考生而言卻是地雷。例如常見的「你什麼事都不用做,只要好好讀書就好。」家長只是想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中有參與感,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可能對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甚至使考生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被信任。

為避免讓「家」成為壓力源,洪千惠建議,家長除應減少批評,更需多與孩子聊輕鬆話題。不談考試,多聊最近的生活,讓考生活在當下,才有能力反省過去、迎接未來。特別是對自我要求很高孩子,「你已經很好,盡力就好」這類的訊息,可協助釋放壓力;不要忽視考生發出的求救訊號,如突然不想唸書等,建議父母不要有「我過去更苦」的想法,多幫孩子尋找資源。

負面情緒 憂鬱 焦慮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