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抗老養生

老了怕失智?失智症權威醫師告訴你「我為什麼開始玩樂器?」

玩樂器,能促進大腦發展。
玩樂器,能促進大腦發展。
圖片/ingimage

──彈奏樂器能多多刺激、加強認知功能

嗜好要愈簡單愈好,不僅容易學習,也較能長期維持。

學烏克麗麗讓我手忙腳亂,但「腦力」全開

朋友最喜歡問我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成了孤單老人,如何怡然自娛?又如果你罹患了失智症,能不能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身為神經內科醫師,我給自己的功課是「培養嗜好」,比如:編織、打太極拳、唱歌或玩樂器等,而且嗜好要愈簡單愈好,不僅容易學習,且能長期維持。所以當知道有烏克麗麗初級班要開課,未學過樂器亦無妨時,我毫不考慮地報名了。

上第一堂課時,我才發現烏克麗麗的學問很大,除了要聽懂老師的教學,還得右手撥弦、左手轉按和弦,加上腳打拍子、眼睛盯著樂譜,同時嘴裡唸著口訣以跟上節奏或邊刷弦邊唱,當然還要肩頸放鬆,面露微笑,一副很享受的樣子。

一開始,我就手忙腳亂,顧此失彼,覺得整個大腦都在發火放電。

玩樂器,能促進大腦發展

的確,學習樂器幾乎是全腦動用,包括司管運動、感覺(觸覺、聽覺和視覺)、記憶、專注力與情緒的神經系統。

不過,長期反覆演練樂器,還可以反過來影響大腦。例如在二○○三年發表的這項研究:有四十名鍵盤樂器的樂師,其中二十位是專業、二十位為業餘,另外還有四十名不彈樂器者。這三組都是男性,且年齡相當。讓他們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掃描,結果發現專業樂師大腦的運動和感覺區,以及部分的額葉、頂葉、顳葉的腦灰質體積,都明顯比其他兩組大,表示大腦有可塑性,用進廢退。

多練習,熟能生巧

初學烏克麗麗的我,最困難的是左手要快速按出不同的和弦,而且雙眼必須盯著樂譜,不能看弦,所以要把弦的位置牢記於心中。

老師和同學們一再告訴我要多練習,因為肌肉是有記憶的。「肌肉記憶」?這聽起來很吸引人,其實,記憶還是存在於腦中,就像走路、游泳、騎自行車或打字,只要學會了,經常使用就熟能生巧──這種記憶屬於「程序記憶」,是一種內隱記憶,以後就是很久沒用也不會忘記。至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受損的則是外顯記憶,比如無法記得情節或事件等情況。

雖然學習樂器主要是建構程序記憶,但我忍不住思考:經過長久的演練,是否也能增強其他認知功能,或者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老來玩樂器,加強認知能力

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一年關於神經認知測試的論文,把六十歲至八十三歲的熟齡人士分為三組,分別是:有至少十年的樂器經驗者(二十二位)、一至九年的樂器經驗者(二十七位),以及無樂器經驗者(二十一位)。樂器主要為鋼琴,其次是木管樂器。這三組的年齡、教育程度和運動量都相當。

與從不彈奏樂器者相比,有至少十年樂器經驗者的非語言記憶(即視覺記憶)、命名能力、思緒流暢力和執行力都明顯較好。但這項回溯性研究只能顯示豐富的樂器經驗與較佳的認知功能有相關,並不能直接證實其中的因果關係。

另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的論文則採取前瞻性設計,向前追蹤一段時間,較有說服力。二十九位從未學過樂器、年齡在六十一歲至八十四歲的健康人士,分為實驗組(十三人)和對照組(十六人)。實驗組每週接受一次一個半小時的鋼琴教學,並且一星期至少練琴五天,每次至少四十五分鐘。對照組則從事其他的休閒運動。

結果在四個月後,為他們做了認知功能測試,顯示實驗組的專注力和執行力明顯進步了,心情和生活品質也變得比較好,可見彈奏樂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存款。

.音樂家較不易罹患失智症?

那麼,音樂家是否較不易罹患失智症?這可以從二○一四年的一篇對瑞典老年雙胞胎的研究得到答案。

在一百五十七對平均年齡七十八歲的雙胞胎中,每對雙胞胎只有一位有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另一位的認知功能正常。其中的二十七對雙胞胎,每對只有一位會彈奏樂器,在二十七位失智症或認知障礙者中,只有十位彈奏樂器,而二十七位認知功能正常者中,則有二十一人彈奏樂器。

經統計分析,把性別、教育程度和活動量等因素也列入考量,發現比起不彈奏樂器的雙胞胎,彈奏樂器者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減少了百分之六十四。

學樂器的好處多,永遠不嫌遲

過去有許多研究都顯示,休閒活動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這些休閒活動包括了彈奏樂器。

最近二十年來,研究發現彈奏樂器動用的腦細胞更多,效果更好,除了預防失智症之外,也用於中風巴金森氏症和失智症等的復健治療。

學習樂器有如此多的好處,我可要好好練習烏克麗麗,希望熟能生巧,除了讓心情愉悅,還可以建構我的「程序記憶」。

書名: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作者: 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31
書名: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作者: 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31

關於作者/劉秀枝醫師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另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免費報名】年老,不等於衰老!劉秀枝醫師教你如何優雅邁入熟齡生活

失智症 認知功能 運動 中風 巴金森氏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