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聰明飲食

溫補過頭病號增多 料理湯清淡點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每當天氣轉涼,總有溫補過頭的民眾掛病號。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主任葉裕祥昨(6)日指出,這類病人問題不外乎痔瘡出血、濃痰變多,流鼻血,血壓失控。

葉裕祥表示,臨床上一名中年婦人感冒還沒痊癒,便吃麻油雞,結果痰反而變得濃黃,喉嚨不適。

他指出,急性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造成喉嚨痛、咳嗽時不宜溫補,需優先改善感冒再食用,否則可能產生口乾舌燥、胸悶不適、痰粘難咳、咽痛不已等現象。

醫師提醒,手掌心溫熱、不太怕冷,眼屎多而乾黃,常感到口渴,但喝水後不容易解渴的民眾,別吃太多溫補藥膳。溫補主要針對虛弱寒性體質的人,非虛寒者,醫師建議考慮平補與涼補。

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藥燉排骨、十全大補湯等在天氣轉涼之際銷量開始增加,葉裕祥指出,吃這些溫補藥膳,的確有助溫暖身體,抵禦低溫,但他呼籲別只是趕天冷進補的流行,選擇補品還是要以自身體質為主要考量,天氣是次要因素。

醫師強調,有些人在天氣轉涼時依然很燥熱,此時跟著流行溫補便補出問題。吃太多溫補藥膳後出現口乾舌燥、口舌生瘡、牙齦腫痛、胸悶、失眠、流鼻血等症狀就是俗稱的「上火」。

民間熟悉的補品藥材大都偏溫熱,加上多佐以肉類烹調,難免滋膩,中醫師葉裕祥表示,民眾較熟悉的藥材如人參、黃耆、川芎、當歸、熟地黃皆偏溫燥,如果不確定自己的體質,建議將補湯稀釋或加入涼性藥材如天冬、麥冬等平衡,淺嚐即可。

醫師強調,進補之前,要確定腸胃功能正常,否則太滋膩的補品反而讓腸胃抗議。有些中藥滋膩難以消化,且藥膳又多含肉品而有油脂,因此腸胃不佳者在食用後可能產生腹脹難消、飽脹不適等症狀。

血壓也是另一個問題,天氣轉涼後人體血管收縮,血壓失控者變多,醫師提醒有高血壓者,食鹽的量要加以控制,不可喝太鹹藥湯,另外高血壓多半是陰虛火旺,不可吃太溫補中藥,以免血壓攀高有中風之虞。而有痛風、高脂血症、糖尿病者,進補時應避免食用動物內臟。

醫師建議食用者注意自己體質狀況再行進補為宜,不諳體質又忍不住想吃的人,嚐個味道即可,別大量食用,以免發生補後身體不適的情況。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糖尿病 失眠 高血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