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台灣大腸癌年輕癌友增 名醫邱瀚模建議大腸癌篩宜降至「這歲」!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聰明飲食

降低蛋白質的攝取 可以大幅減少腫瘤的啟動?

根據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人類有10%的能量來源應取自於蛋白質,雖然這遠超過實際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議攝取量定為1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
根據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人類有10%的能量來源應取自於蛋白質,雖然這遠超過實際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議攝取量定為1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
圖/ingimage

吃多少會致癌?

適當調整蛋白質攝取量,將能改變癌症發展。不過,要如何定義蛋白質的多寡?在大鼠的研究之中,其飲食中蛋白質含量為4%到24%,而病灶需要10%的蛋白質才會發展,然而,一旦超過了10%,增加的蛋白質將會導致病灶急遽發展。我實驗室的日本訪問學者崛尾教授(Fumiyiki Horio)日後也再度驗證了這個結果。  

<br />表/摘自《救命飲食》

表/摘自《救命飲食》

這項實驗最有意義的發現是:動物成長所需的飲食蛋白質比例為12%,唯有在達到或超過這個比例時,病灶才會開始發展──動物吃的蛋白質符合或超過需求,疾病就會發動攻勢。

幼鼠和孩童發育,以及成鼠與成人維持健康所需之蛋白質,是非常類似的,所以這項發現和人類很有關係。根據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人類有10%的能量來源應取自於蛋白質,雖然這遠超過實際所需,但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每天建議攝取量定為10%,才能確保每個人都攝取到充足的蛋白質。只是,多數人每天食用的蛋白質多半都超過10%:美國人平均攝取達15%至16%!如此是否會導致罹患癌症的風險?從動物研究結果來看,答案是:是的──不見得只因為蛋白質的特殊效應,也由於被取代的是妨礙這種蛋白質效應的食物。 

依據體重與總攝取熱量來估算,飲食中蛋白質占10%,表示每天會吃下約五十至六十公克的蛋白質。若美國人的平均攝取量為15%至16%,表示每人每天平均要吃下七十到一百公克的蛋白質,其中男性吃得較多,女性較少。如果以食物來說明,一百大卡的菠菜(四百二十五公克)有十二公克蛋白質;一百大卡的生埃及豆(約兩大匙)有五公克蛋白質;一百大卡的上等腰肉牛排(約四十二˙五克)就有十三公克的蛋白質。   

這些資訊帶出了另外一個問題:黃麴毒素的劑量,與病灶形成之間的重要關係,是否會受蛋白質攝取量而變動?一種化學物質唯有在劑量提高,致癌率也隨之提高時,才能算是致癌物;如果某種有致癌嫌疑的化學物質並無這種現象,就該認真思考這種物質究竟是否為致癌物。為了研究劑量所產生的反應,我們運用了十組大鼠,每一組接觸黃麴毒素的份量都依序遞增,之後再於促進期間以普通水準(20%)的蛋白質或低量蛋白質(5%至10%)來餵食。

<br />表/摘自《救命飲食》

表/摘自《救命飲食》
 

.書名: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
.作者:T.柯林.坎貝爾,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譯者:呂奕欣, 倪婉君, 張家瑞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8/04/26
.書名: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 .作者:T.柯林.坎貝爾,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譯者:呂奕欣, 倪婉君, 張家瑞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8/04/26
結果正如預期,飲食中蛋白質攝取量為20%的大鼠,病灶的數量與大小都會隨著黃麴毒素劑量而增加,劑量與反應的關係既強烈又清楚。然而,僅攝取5%蛋白質的動物,劑量與反應的相關曲線則完全消失──即便動物被施予最大承受量的黃麴毒素,病灶依然沒有反應。這項結果再度顯示,低蛋白質飲食的影響,可超越強力致癌物(黃麴毒素)的致癌效果

照這樣看來,人們可能會問:如果缺乏「適當」的營養條件,化學致癌物是不是就可能不會引起癌症?如果我們時常接觸少量會致癌的化學物質,是否只要不提供促進並滋養腫瘤發展的食物,就可能不會罹癌?我們能否透過營養來控制癌症?

蛋白質 致癌物 黃麴毒素 腫瘤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