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中醫精髓

養生天人相應、因時因地治宜 少病痛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傳統中醫將身體比作天地,將天地運行規律納入預防醫學的範疇。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醫科兼任主治醫師陳逸光表示,中醫天人相應的概念,就如同傳統二十四節氣時令,民眾習慣在冬至時進補,夏日時消暑除濕,燥火時要涼潤,這就是「因時而制宜」。

陳逸光醫師指出,南部天氣較熱,所以民眾愛吃冰品而損傷胃陽,中醫治病時就必須調理腸胃;北部天氣較冷,感冒患風寒的患者較多,中醫常會用薑椒熱物以袪寒,這就是所謂「因地而制宜」,同樣從民間飲食習俗可看出,中醫飲食養生、天人相應的醫學原理,都詳載於《黃帝內經》,也已成為臨床上的診治依據。

古籍《黃帝內經》有云:「願聞人之支節,以應天地奈何」,就是一段以人體與天地類比的文獻,天有日月而人有兩目,地有九州而人有九竅,天有風雨而人有喜怒,這些記載都是在提醒人與天地同參的觀念,但不應硬指日月就是兩個眼睛,只是打個比方而已。

陳逸光進一步指出,日月運行規律,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形成一晝夜,而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日落可比作中醫所說的「人體氣機的升降」,當地氣上升而為雲,天氣下降而為雨,換句話說,中醫認為,清陽上升至頭目,而濁氣下入至陰而為糟粨。

天人相應,「應」也可解釋為感應,人在天地中當然會感應天地的變化,從嬰兒生下來便要抵抗大自然的傷害,但環境中細菌、病毒等無時無刻不在攻擊人體,例如西醫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先天免疫缺乏症等疾病,可見人體免疫系統天天為生存而作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地既能養人也能亡人,所以,順從自然、天人相應,如此才能活得健康。

陳逸光表示,以古籍《黃帝內經》運氣學說來推斷,今年年底將是一個嚴寒之冬天,而明年下半年多雨水,大體而言運用干支推斷天氣相當準確,雖然民眾沒有必要用中醫理論來預測天氣,但中醫確實有一套天人相應的養生方法,人若能順應天時,身體病痛自然會跟著減少。

陳醫師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語出《周易》,正可以補充說明人在宇宙中生生不息的永恆規律,傳統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特性自成體系,六十甲子干支紀年周而復始,今年為辛卯年,明年將是壬辰年,壬為厥陰風木,辰為太陽寒水。

陳逸光進一步指出,農曆八月時值仲秋,天氣由夏熱轉秋涼,中醫認為,秋令為陽明燥金所主,這時氣候由濕轉燥,呼吸道疾病患者應注意起居飲食,飲食宜涼潤以平息陽明燥氣,最好能夠早起做運動以收歛陽氣,讓陽氣進入人體,讓陽氣在寒冬時內固於體內而不散失,這就是順應天時的養生之道。

秋天宜潤肺化燥,民眾可多吃一些白木耳、淮山藥、百合、蓮子、白果、南杏仁等涼潤滋補食物,為秋時養生美顏上品。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感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