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現年36歲的藝人朱芯儀於Youtube頻道公開自己罹患乳癌,更分享確診以來的心路歷程,此舉更也讓不少人開始重視乳癌年輕化的問題。多數人都會直覺認為腫瘤與年輕人絕緣,但在台灣卻有不少年輕女性因為罹患乳癌而生活驟變。
根據台灣108年癌症登記報告,一年就有近1.5萬名乳癌新發個案,其中小於45歲女性乳癌病人約佔17%、小於40歲者佔7%,顯見乳癌年輕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乳癌非年長專屬 年輕型乳癌易有轉移風險
乳癌治療方式愈趨多元,許多乳癌病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能戰勝腫瘤,雖晚期發現,治療難度雖然增加,但也不要氣餒,現行也有很多藥物可以使用。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李春輝分享,有一名30多歲的年輕病人,發現乳癌時已轉移,且承受不了化療副作用,改以口服藥CDK4/6抑制劑治療,雖然需要自費,但免於奔波化療,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李春輝說,年輕型乳癌發現時腫瘤較大、增生力較強、有容易轉移的特性,也可能增加復發或轉移的風險、治療預後就會比較差。醫師考慮治療方案時也會顧及病人年紀輕、後續追蹤年限長而採用比較強力的治療手段。
乳癌精準治療 標靶抑制劑成年輕轉移乳癌救星
乳癌因不同期別、類型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李春輝解釋,乳癌病人因荷爾蒙受體、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HER-2)的不同表現分成4種類型: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型、HER2陽性型及三陰性乳癌。若是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管腔A型早期病人,治療方式以開刀、抗荷爾蒙治療為主,但若分期較高、復發風險高的病人,也必須加入化學治療。
李春輝說,化療藥物會攻擊卵巢,影響生育功能,且副作用較多,治療歷程也會比較辛苦。近年來乳癌治療有長足的進步,標靶藥物CDK4/6抑制劑可抑制幫助腫瘤長大的蛋白質,適合給荷爾蒙受體陽性且HER-2陰性的病人使用,目前台灣有3種CDK4/6抑制劑可選,其中兩款藥物獲准於停經前女性第一線使用,幫助病人控制疾病。這兩種CDK4/6抑制劑服用方式及副作用有些許不同,建議可和醫師討論後依需求選擇
罹癌重創身心婚姻關係 家庭扶持很重要
年輕的乳癌病人面對的挑戰甚鉅,李春輝說,乳癌治療難免會影響乳房外觀,因此,格外需要家庭、配偶的支持,臨床經驗也觀察到,另一半罹癌,對男性也會造成心理的創傷,甚至影響婚姻關係,但乳癌並非全是不治之症,只要儘早治療,相互扶持,還是有美好的未來。
李春輝分享,有一名40多歲的病人,在罹患乳癌的治療期間,又遭逢離婚的打擊。但她沒有放棄自己,努力接受完整的治療,後續在門診追蹤恢復良好。後來,遇到下一個先生,還為了生小孩重新接通輸卵管,也幸運的又懷孕,現在一家美滿幸福。
乳癌的發生與遺傳、基因、生活習慣和環境有關,李春輝提醒,女性應定期檢查乳房,養成運動習慣、減少吃高脂肪、油炸的食物,盡量減少飲酒、少接觸塑化劑,且盡量保持心情愉快、降低壓力,也有助降低罹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