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健康知識+

醫二三事/一天二十五小時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報導;諮詢/署立雙和醫院神內科主任胡朝榮】

一天只有24小時,你覺得夠嗎?24小時可是地球給的「地球時間」。其實人一天的生理時鐘,遠較24小時還長。

人的生理時鐘一天其實約有25小時。和地球自轉的24小時,有些差距。不過,我們也該慶幸,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差距,否則單就要調整生理時鐘與地球時鐘間的差異,工程就浩大了。

193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納撒尼爾.克萊特曼(Nathaniel Kleitman),費盡唇舌地邀他的助手布魯斯.理察森一道做個實驗:一起搬進位於美國肯塔基州猛瑪洞窟(Mammoth Cave)裡住一個月。這個提議曾讓很多人卻步,因為猛瑪洞穴深入地下120英呎,約地下30、40公尺處,幾乎見不到任何自然光。

為什麼要受這種苦呢?因為這位才華洋溢的俄裔生理學家,也是睡眠研究大師堅信,人的生理時鐘與地球自轉的天文時鐘的長短,未必相符。人的生理時鐘包括吃飯、睡覺、覓食、醒來等生理活動,都受到陽光的影響甚大。因此,若是生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裡,溫度固定,外界環境的影響就微乎其微;「洞中無甲子」般與世隔絕,他們就無從感受到什麼時候是白天及夜晚。

一個月後,當他們從洞中走出來時,理查森的生理時鐘已調整至一天28小時的周期。為了了解人的生理時鐘與睡眠,克萊特曼不僅進入洞穴,還在潛水艇裏和北極待過很長的時間。他也因自體肉身的研究,及在睡眠領域的傑出貢獻,被尊稱睡眠研究大師。

一天,就普遍的認知約是地球自轉的時間,是「地球的一天」,並不是「人的一天」。若你實地紀錄自己的心跳、血壓、體溫、睡眠、覓食等生理變化,就可以歸納出一個周期性的變化,如睏了要睡覺,餓了要覓食,睡覺時心跳、血壓及體溫等都會稍低些,這樣的一個周期,就相當於「人的一天」。

不過,「人的一天」有多長,因個人體質不同,並無定論;唯可以確定的是較24小時長。1994年,科學家在老鼠身上陸續找到9個調控生物時鐘的基因,並估算出老鼠一天的周期約是25小時。

2000年,由謝克(Robert L. Sack)醫師等人發表在「新英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找了7名全盲者,讓他們不受環境影響的隨意生活著(free-running)。謝克等人由於全盲者幾乎不見光,也沒有生活作息約束,謝克團隊研究並紀錄這些全盲者的生活起居後發現,他們的一天從24.2至24.9小時不等,平均是24.5小時。謝克的研究就是使用褪黑激素以改善人的生理時鐘。褪黑激素並非安眠藥,而是藉著藥物「告訴」大腦:「黑夜來了!」大腦就會放出該睡覺的指令,改變人的生理時鐘。

從各項研究都可以看出「人類的一天」較「地球的一天」長,下次當你發現小孩在暑假時,愈睡愈晚,也許不是小孩貪玩,他只是盡情、無拘束地在過著「人的一天」罷了。

【2009/08/26 聯合報】

生理時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