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享受樂活

上班族平時耗體力 假日登山別太衝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聯合報╱張國頌/馬偕醫院醫務專員】

台灣高山舉世聞名,3千公尺以上高山約268座,台灣僅3萬6千平方公里有這樣多的山,全球獨一無二,台灣的高山林相豐富、風景優美。

一般民眾對於登高賞美趨之若鶩,視登山為全民運動,然而毫無準備就率爾上山,造成許多高山症的病人,特別是科技的新貴更是如此,使社會損失了許多人才。

就醫療而言,人體在結構與生理上,並不全然能夠適應高度上升的變化,往往在快速爬高之際,就出現「高山症」。

高山症是因登高所產生的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失眠、惡心、嘔吐、厭食、身體虛弱、咳嗽、氣喘、呼吸困難、皮膚發紺、步態不穩、意識不清等,都是在高山環境裡所產生的症狀,隨個人而不同。

肺、腦血氧不足 意識昏迷

高山症包括急性高山病、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等,主要致病機轉是低壓與低氧環境所造成,在爬高山時,環境中氧氣分壓隨高度而遞降,在壓力下降的同時,體內氣體容積,液體通透性也跟著增加。

人體對高度也有生理代償,包括過度換氣呼吸、肺動脈壓隨之升高及紅血球生成及微血管數量慢慢增加等,這樣的反應是因應環境變化,以減少身體病變。空氣中氧氣下降,就會造成組織缺氧,進而造成肺、腦血氧不足,進而頭痛欲裂、呼吸困難或意識昏迷等。

高山症是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新的旅遊警示疾病之一,對於旅遊或登高超過3千公尺以上的地區,要特別注意高山症的發作;發生率最普遍的地區,包括大陸青康藏高原、秘魯高原等。去這些地方旅遊的人要有心理準備,也要接受身體適應的特別訓練。

高山意外 迷路、失溫最多

根據台灣研究,高山症約占高山意外事件約4%,高山意外則以迷路與失溫最多。急性高山症常發生於3千公尺的高山之上,多發生於登高第一天之初的6至9小時內,若快速登山,約50%會產生急性高山症,這是因為在低壓缺氧的高山環境裡,上升速度超過身體適應能力的緣故。

若是登高上升速度快過適應速率,容易發生高山症症狀。高山症發作危險因子,包括上升速度、到達高度、個人身體狀況、體力消耗等,原則上避免上述危險因子,即可減少發作頻率。

許多科技新貴,日夜忙於工作,體力消耗過度,假日有如拚命三郎般快速登山,很容易讓自己身陷危機。高山上的團隊,如何互助與互救很重要,除了疾病認知,危險預防、緊急救護的啟動,都會影響救援的成功與否。

啟動空中救援有時是必要的,但救援成功則決定於氣候與起降吊掛的可能性,救援失敗就是生命的代價,即使成功,社會資源的耗費也不可謂不巨大。

高山症最基本的治療,就是「下山」,就是下降高度,而下降高度要跳脫等待飛機救援或原路回去的模式,有時必須直接從山崖下降,但要以安全為原則。

另外就是給氧氣,原則上小罐裝的氧氣不夠用,在初期救援就不用考慮,不過如果是救援隊伍,就必須要配裝氧氣瓶上山;再則就是保暖,防止失溫造成意外。

空中、地面救援 同時進行

一般登山客要準備止痛藥物及高山症預防用藥,如丹木斯等,急性高山症已經進行到高山肺水腫或高山腦水腫,任何口服藥物可能因病人嘔吐而失效,這時生命就有危險,空中救援與地面救援要同時進行。

團隊登山中,若有隊員出現症狀,但無法判斷是否為高山症,最簡單的方式,便是假設所有症狀都是高山症症狀,但症狀不因登高而加劇,可以排除高山症,若是呼吸困難、步態不穩或意識昏迷,則需啟動立即救援機制。

原則上,隊員中有人得到高山症,決定隊伍前進與撤退一樣的重要,千萬不要讓高山症患者一人在山屋中,這樣有可能就此造成悲劇。

小檔案/高山症

人體在高海拔狀態所產生的急性或慢性病理性症狀,常出現在登上海拔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

一般來說,常見的高山症症狀,早期包括倦怠、全身無力,在費力登山時症狀加重,嚴重者頭痛、失眠、持續心跳加速、惡心和嘔吐等。

高山症經常伴隨組織水腫,包括輕微的視網膜出血和周邊肢體水腫等,如果出現肺水腫和腦水腫,就有致命危險。

失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