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器官捐贈移植

無心跳器捐 跟時間賽跑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吳佳珍、鄭涵文/台北報導】

「無心跳器捐(non-heart-beating donation, NHBD)」是指心臟停止跳動再進行器官移植。全球不少國家採此方式合法地從屍體上摘除器官,只是過程得跟時間賽跑,需短時間內進行移植手術,才能確保器官功能。

台大醫師柯文哲和李志元二○○八年發表「無心跳者器官捐贈的法律倫理」,文中曾爬梳器官移植發展歷史,指出世界上首例肝臟、肺臟、腎臟、胰臟移植,都是透過無心跳器捐。

但自一九六八年美國制定腦死定義,成為眾多國家的器捐主流;唯日本不接受腦死概念,仍以無心跳器捐作為來源。

台北榮總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解釋,等待器捐者自然死亡再進行器官移植,易影響器官品質;研究也發現,相較接受腦死者的器官,獲得自然死亡器官的移植者的平均壽命較短。

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李威震也說,研究發現有百分之十的肝、腎移植到新的人體中會無法發揮功能,因器官在心臟停止跳動後,可能有部分損害,受贈者只能等待。

不過腦死患者的器捐來源有限,柯文哲及李志元在文中指出,一九八○年代開始,國際又重新討論無心跳器捐,並逐漸被接受,各國也試圖發展各種保存器官方法。

二○○三年國際訂定《馬斯垂克分類法》,目前無心跳器捐作法可分為「未控管」及「經控管」的無心跳器捐,後者需藉由維生系統保持身體循環,預後較好,但在倫理上爭議較大。

器捐移植登錄中心執行長江仰仁表示,目前加拿大、美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多採用「經控管」的無心跳器捐,因預後較好。但這些國家過程中雖打藥、也灌流,卻未使用葉克膜。

「經控管」無心跳器捐雖是現今主流作法,但江仰仁說,近年也有轉向討論,認為最好用未經控管的無心跳器捐,盡量別打藥或做額外處理,讓器官移植以更自然的方式進行。

【2014/11/24 聯合報】

器官移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