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患者為了看病,必須起個大早搭公車、走不少路才能掛號。好不容易進入診間,醫師或許很快就掌握病症,但病人不懂,醫師應做到不要讓患者覺得在趕時間,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用心。」台東馬偕醫院副院長白明忠深刻體會偏鄉生活辛苦、就醫不便,全身心投入偏鄉服務、義診25年,他微笑說:「這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蘭嶼胃鏡先鋒 帶著器材深入偏鄉
白明忠年輕時原在台北馬偕醫院服務,輪派支援台東偏遠醫療期間,發現不少偏鄉患者幾乎沒機會就醫,他體會偏鄉醫療缺乏、更積極下鄉後,在妻子支持下遷居台東,從此守護後山醫療25年,無論最北長濱、池上鄉,至最南達仁,甚至蘭嶼,都有他看診的身影。
身為腸胃內科醫師,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他常帶著胃鏡、腹部超音波等醫療器材,搭飛機、坐船前進離島蘭嶼,讓患者獲得更精確的診療服務,更有效率地確認病灶、對症投藥,成為「蘭嶼胃鏡先鋒」,2016年獲頒第26屆醫療奉獻獎。
病人是主角 診療經驗幫醫護成長
「要記得,病人是主角!」白明忠表示,常跟年輕醫護人員、學生分享,書本只能條列某種病症有哪些症狀,但這些症狀並不會同時出現在不同患者身上,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病徵不一樣,病徵出現的順序也不同。
為患者看診,透過診療經驗,可以讓醫護人員更認識這個病症,幫助醫護人員成長。以新冠病毒為例,醫師診治患者後,逐漸認識這病毒,抽取患者血液、取得病毒才能研究出疫苗,預防並救治更多人。
當年SARS 物質、醫療更不比現在
對於新冠疫情不斷變異,白明忠從過往醫療疾病史以及自身經驗來看,認為生活再怎麼辛苦、病毒再怎麼厲害,每個人都應該有信心,內心有信仰,面對、學習、戰勝這病毒。
白明忠說,過去有流感、天花,也有許多不知名病毒出現,像多年前的SARS病毒,當年患者、醫護、一般民眾不僅艱苦,也很恐慌,當時物質、醫療條件不比現在,生活受限更多,比我們這兩年多遇見新冠病毒更苦,但過去的人也都熬過來了。
白明忠指出,現代醫療比過去進步,雖然許多疾病年輕化,也增加許多慢性病,但透過醫學、藥物治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機會很高,就算發現罹癌,治療技術都越來越進步。人類對於這個世界許多生物、病毒認識有限,更遑論出現變種病毒,但相信醫療、科技研究後,終會發現醫療方案,一定可以度過難關。
如何抗病毒 作息正常抵抗力就好
白明忠說,人生病大概不出三原因:病毒(菌)、宿主、環境。外在病毒雖會入侵,但宿主應認知如何讓身體健康、免疫力提升,以對抗病毒;人或許無法預知病毒出現,但可以讓自己處在好的環境中,飲食正常、曬曬太陽、有好空氣、乾淨飲水,讓身體更健康。
他強調,「生活作息要正常」,人健康、抵抗力好,病毒就不易入侵,就算入侵,透過治療也可盡速恢復。除了醫療、藥物治療,信仰也很重要,透過信仰可以看見良善的力量。
資源仍不足 盼後山醫療有生力軍
獲頒醫療奉獻獎,白明忠直言,從醫服務不是為了要拿獎,也不是要讓人看見,只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坦然、堅定地說:「我必須這樣做!」
「台東醫療資源仍缺乏!」白明忠說,這裡常常「要什麼就缺什麼」,台灣東部後山花園自然環境佳,但真的需要更多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期許醫奉獎或其他獎項,能鼓勵更多人到東部,以專業醫護能力,服務台東與偏鄉居民。
「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