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李伯皇移植權威 救病患重獲新生

2007年李伯皇(圖中)率團赴越南河內,完成該國首例活體成人肝臟移植手術,左一為胡瑞恆醫師、右一越德醫院院長。圖/李伯皇提供
2007年李伯皇(圖中)率團赴越南河內,完成該國首例活體成人肝臟移植手術,左一為胡瑞恆醫師、右一越德醫院院長。圖/李伯皇提供

「許多病人背後都有感人的故事……」國內肝腎移植權威李伯皇教授談起過去在台大醫院臨床第一線執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歲月,讓他印象深刻的病例為一名16歲腦性麻痺的女孩,因猛爆性肝炎導致肝衰竭,需要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不過嚴重的腦性麻痺讓手術和術後的復健更為複雜,醫療團隊一度躊躇不前。

女孩的父母堅持要救,所幸手術成功,隨後這名女孩前往美國復健、求學,展開驚奇人生,在藝術創作領域發光發熱。她獲獎無數,曾獲十大傑出女青年獎,2000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21世紀未來之星。女孩的經歷激勵了許多類似狀況的孩子、家庭,而李伯皇也深受感動,謙稱她的命是她爸媽救的。

行醫逾40年 救治人命永不停歇

李伯皇投身肝病治療、器官移植領域逾40年歲月,2013年自台灣大學退休,現擔任義大醫院先進醫療技術整合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2022年4月下旬,由於病人確診感染Omicron病毒株,李伯皇成為匡列對象,每天輪流接受快篩或PCR檢測,不得任意活動,但他說,工作腳步沒有停歇,像開會、討論研究計畫,都是透過視訊。疫情期間,李伯皇在研究領域依然勇往直前。

李伯皇自1989年開始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肝臟移植,1993年起擔任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於1997年進行台灣首例肝臟、腎臟同時移植手術,之後創下許多傲人紀錄,包括1998年合併肺動脈高壓症之兒童肝臟移植、1999年執行台灣體重最輕兒童肝臟移植手術、2000年完成台灣首例無心跳捐肝者肝臟移植手術、2002年與台大團隊完成台灣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以及2012年首次以機械臂進行捐肝手術等,開啟微創手術在移植手術上的應用。

1989年台大醫院完成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李伯皇(左二)參與團隊舉行的記者會;左一為賴鴻緒醫師、左三陳楷模教授、右二沈友仁副院長、右一賴明陽醫師。圖/李伯皇提供
1989年台大醫院完成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李伯皇(左二)參與團隊舉行的記者會;左一為賴鴻緒醫師、左三陳楷模教授、右二沈友仁副院長、右一賴明陽醫師。圖/李伯皇提供

2007年,李伯皇率領團隊赴越南河內進行該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這一連串耀眼的表現,背後動力都是為了「救治人命」。許多病患原本命在旦夕,由於李伯皇堅持不懈,病患重獲生機,有些更和他結為多年好友。2014年,李伯皇教授獲得第24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

台大退休後身兼多職 樂在工作

從台大退休後,李伯皇轉任義大醫院執行長,工作主要著重在該院發展急重症醫療、特色醫療的建立與凝聚團隊核心價值;同時,他在台大醫院以「義工性質」特聘兼任主治醫師,持續服務病患,不只看診,他也在台大外科部研究室、實驗室持續肝臟再生的相關研究。

李伯皇說,在義大醫院的工作「涵蓋智慧醫療、細胞治療及高階分子檢測」,也就是發展精準醫療,他很感恩長官給予他這個機會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雖然行程滿檔,但自認「獲益良多,過得算是充實愉快。」即使受疫情影響須接受居家隔離,他還是持續運用視訊和委員會成員開會,或與研究夥伴交流、討論,樂此不疲。

呼籲落實防疫步驟 破除汙名化

面對Covid-19疫情變化莫測,李伯皇觀察到,現在許多工作必須仰賴視訊,出國參加學術研討會的次數大幅減少,多數改成線上作業,即便如此,在台灣多數民眾還是可以繼續過日常生活,且國內防疫成績有目共睹。他認為,「只有絕大部分民眾皆接種疫苗,才可能回歸以往真正的正常生活。」像勤洗手、戴口罩是最物超所值的行為,也最方便,另外就是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這三件事到目前可能是防疫最可行的辦法,期待所有民眾都能徹底執行。

李伯皇醫師。記者胡經周/攝影
李伯皇醫師。記者胡經周/攝影

在醫界、公衛界,傳染病患者與醫護人員遭汙名化現象屢見不鮮,對此,李伯皇指出,汙名化不僅造成病患個人傷害,也容易造成疫情無法有效控制。2022年4月27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取消簡訊實聯制,面對傳染病風險,必須破除疾病汙名化迷思,民眾才會更主動、積極地向周遭親友告知自身健康狀況。他也呼籲,主管單位應加強宣導、教育,讓民眾養成健康心態,將染疫視為一般生病,勇敢面對,如此才能早日爭取治癒契機,否則不僅自己受害,也可能影響他人健康。

期望醫奉獎評選領域更多樣化

對於曾榮獲醫療奉獻獎殊榮一事,李伯皇謙虛表示,在他的認知當中,應該是具有宣教士情懷的第一線醫療人員較有資格獲獎,而自己在醫學中心工作,「雖然深感汗顏,還是感謝主辦單位給予肯定。」他不會因獲獎而在醫療工作態度上有所改變,往後他還是一本初衷,持續在改善病患預後、醫療資源整合與研究工作上投注心力。

同時,李伯皇認為,醫療奉獻獎日益受到重視,主要歸功於厚生會與聯合報系、主辦單位的堅持與嚴謹、慎重態度。他期待醫療奉獻獎得主「大醫無我」的奉獻精神可持續成為醫奉獎招牌,為醫護人員樹立榜樣。面對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未來,醫奉獎所評選的領域或可再增加、多樣化,讓更多領域、更多類型的醫護人員受到重視,這對促進醫療發展也可產生莫大助益。


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

「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移植手術 肝臟移植 疫情 醫療奉獻獎 醫護人員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