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實習=學習?沒有把握的實習醫師請「勿傷害」
經驗積累是醫療專業養成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對身負病痛、心懷恐懼的病人來說,大概沒有比遇到能力不足醫療從業者更挫折的事。滿腔疑惑想詢問、滿腹委屈想訴苦,卻被面色慌張、問話也結結巴巴的實習醫生給圍堵。「你到底清不清楚你在問/做什麼?醫生到底什麼時候會來?」無聲控訴閃爍在病人或家屬眼中,而我只能掩下心虛、盡力完成目標。
當我首次站到病人前,惶恐意識到自己無能為力緩解疾病,卻依然占用病人時間。許多老師強調醫生不只醫病、更要醫心,但並非所有病人都渴望關心,多數他們希望盡快康復、或至少安靜地住院。對於受苦病患來說,我的出現都是種打擾。在緩慢摸索與前輩指導下,我也逐漸習得以醫學生身份理解、並參與病人團隊照護,然而時不時,依舊難以克制自己的慚愧內疚,愧疚以學習之名從病人身上得到許多,能回報卻如此之少。
拒絕我的病患
四年級時,指導醫師安排住院病人,讓學生練習病史詢問、理學檢查與病歷書寫;老師多挑選友善、易親近、有耐心、病況也較不危急的病人,並誠懇徵詢他們的同意。記得某次演練,老師在場時病人看起來非常樂意配合,然而僅剩我與同學後,病人卻很快面露不耐煩,質疑我們的詢問是否有根據、並要求我們立刻離開。被趕出病房當下,尷尬、挫折、自我懷疑的心情齊湧,離開病房後我與同學也反覆檢討究竟是哪個環節出錯、促使病人發脾氣,卻依舊一頭霧水。我很感謝當時老師的處置,他靜靜聆聽我倆匯報經過後,不僅沒有指責、反而安慰鼓勵我們,接著他趕緊單獨探望病人、確保情緒已平復。老師解釋也許不情願的病人是礙於老師請託才答應,又或許病人是為緊接的療程感到焦慮。
當我進入臨床學習時,對病人最先了解往往是他的疾病,目前臨床表現為何?診斷為何?理學檢查、抽血結果、影像診斷是否能夠解釋?彷彿把病人當作學習素材,應證並更深入探討醫學知識,然而無論教科書用字遣詞是如何中性,疾病是真實人生的縮影,因此我總盡量預想每位病人在任何時刻都可能、也有權力拒絕我,並對那些視我為照護團隊一份子的病人心懷感恩。
接納我的病患
五年級實習時,老師指派我在護理師監督下為病人放靜脈留置針,事前我僅與同學互相練習兩次且都失敗,卻沒有勇氣拒絕老師要求,結果入針太深、病人手背立刻浮現血腫,護理師便俐落介入拔針止血。手足無措、羞愧難耐的我站在病人前,大腦一片空白、只是反覆道歉,雖然病人柔聲安慰我,但我卻寧願她斥責我。只因我身披白袍、病人就輕易接納我的所作所為,我從來沒有如此清晰認知醫學生身分是如此容易造成病人受傷;記得在醫學教育中所學到的第一堂課是「勿傷害」,我對病人不但沒有任何幫助、反而還傷害了她。
即使事後回想病人受傷那瞬間心中的震撼自責,多少浮現自認危險、應當遠離病人的畏懼厭世心態。我認為,倘若缺乏把握、又是傷害病人機率高的侵入性處置,以暫時能力不足、希望更多練習時間再上場為由,拒絕老師或尋求學長姐幫助都不可恥,要牢牢記住在醫院學習永遠有退路。
臨床與教學的拿捏
隨著「實習=學習」概念深植人心,越來越多民眾接納實習醫學生參與醫療照護、說著「不讓你們練習的話,你們該如何進步呢?」我母親就醫即使遇到笨拙醫學生或菜鳥醫生,也總想「我女兒也是習醫,我比別人更不應該置身於醫學教育外」,母親對我、乃至於推己及人的疼惜令我動容,但這樣的理念,我做不到毫無掛懷支持倡議。
記得大學一年級時,有位教授談到自己投入實習教育近二十年,當媽媽需要放置鼻胃管時,她自認即便近親生病,推廣教育的使命依舊責無旁貸,便放手讓學生們練習,卻讓媽媽受傷流血,承受更多痛苦,當下她心痛不已。數年過去,輪到老師爸爸需要放置鼻胃管,此時她領悟學生再要求任何學習機會前,必須自問是否完善準備?沒有把握的人便沒有資格上場。這絕非剝奪醫學生犯錯的空間,而是當我們面臨真實醫療情境,應當更審慎檢視以醫學教育之名所行之事,是否侵犯病人權益?再周全的演練也可能疏失,教育應容許犯錯修正,但沒有努力、缺乏準備、把病人視作教具,即便給醫學生再多獨當一面機會,我認為從根本上就違反醫學教育的理念,何談培養出以人為本的好醫師?
進步理念的落實,是需要眾人相輔相成的努力。對於普羅大眾,我們應持續推廣實習理念,幫助世世代代醫療從業者的養成;而同時醫療從業者也應為臨床教學的安全性嚴格把關,時時謹守病人最佳利益於心中。(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
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
文章字數1500-2000,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能等就是福!
「醫界雷公」陳楷模辭世 享壽91歲
醫病平台/到底該不該去急診?
進急診室小心4大地雷!2大謊言絕不能說...
醫病平台/急診與醫療浪費
醫病平台/貧病交迫的他們,幸好有這群照服員!
醫病平台/盼回熟悉的他
醫病平台/親愛的老伴確診阿茲海默症,我這樣幫助她「退化得慢一點」
手術麻醉到底危不危險?幾點沒注意讓風險三級跳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醫師罹僵直性脊椎炎痛到無法走路 家醫科改學免疫風濕科
醫病平台/著手建立屬於自己晚年生命的迪斯耐樂園
台灣小兒麻痹之父畢嘉士 日前挪威逝世享耆壽93歲
醫病平台/分享老人醫療照顧的經驗
醫病平台/最值得投注的快樂老人國
名醫就是好醫師嗎?專家這句話突破盲腸
我的經驗/流鼻水、嘴唇腫… 我因奇異果過敏
專業觀點/奇異果過敏 通常因表皮絨毛
醫病平台/信願行盡人事聽天命
醫病平台/我的新太太和新生兒
醫病平台/黃春明罹癌仍牽掛寫作 妻:老爺車了,要慢慢跑、快快寫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腳踝翻船骨折 走路不再急驚風
醫病平台/到底我該怎麼做?
醫病平台/美人魚的交易
良醫幫圓夢 癌末患病榻喜見女兒結婚
腳踝翻船竟骨折 糖尿病權威許惠恒從中學會慢活
單親媽罹乳癌拖年餘一個人看診 醫生這句話惹哭眾網友
助罕見病患重新站起來 陳英和獲台灣醫療貢獻獎
醫病平台/活出淋灕盡致的生命
偏鄉開車5小時看診 牙醫曲國棟一做18年
因一句話到雲林 比利時「方奶奶」 守護偏鄉醫療
猜你喜歡
有效改善血液黏稠 一天中3個時間記得要喝水
人並非慢慢老去的 史丹佛研究:衰老發生在3個轉折點
演藝圈又傳憾事!CEO美模腦瘤病逝 享年39歲
郭彥甫險休克劉畊宏即刻救援 醫:再晚2小時就不行了
一頭白髮的基努李維女友 暢談為何拒絕染髮
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癌變!身體出現3大警訊要當心
薯條倒餐盤吃 速食店員工揭真相勸:最好不要
總是在半夜在同一時間醒來…你可能要看醫生了
素食網紅吃一口肉後「崩潰」改宣揚肉食主義激怒粉絲
台南名醫唐心北登山驟逝 親友病人不捨
創立全台第一個乳癌病友團體 醫界「雷公」陳楷模辭世
「自然療法大師」51歲身亡 看看風靡的養生法有多雷
進急診室小心4大地雷!2大謊言絕不能說...
影/上完廁所有異樣感 他用手拉出10公尺活寄生蟲
6度罹癌 日81歲資深演員梅宮辰夫病逝
長蝨子是因為身體不乾淨?專家:即使乾淨一樣爬上身
第二階段公費流感疫苗今開打 聯醫:兩種情況不適合打
「紙廠倉庫堆花生?」蔡總統您的一驚可能值2400萬
搶打公費流感疫苗 全台亂象頻傳
「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抗癌名醫教你降低患病風險
手機電量10%掉超快、1%卻異常耐用?解析手機電池的判定準則
令你生病甚至死亡 美國抗癌名醫指出損害健康的關鍵
海帶為什麼要打一個結?營養師揭露2原因
女星心臟痛掛急診 竟被醫生笑:「你知道心臟在哪嗎?」
冷天來杯咖啡讓身體熱起來?學者:反而不利保暖
兒科界「天使醫師」葉勝雄過世!享年42歲...臉書14字惹哭網友
頂級貨色組成僅31元!雲林營養午餐讓台北上班族掉淚
她3度就醫未揪出麻疹 今確定住院期間害護理師遭感染
沒錢看醫生!部分美國人吃魚類抗生素治病
有高血壓別睡超過8小時!研究:中風危險遽增
冬天運動可以燃燒更多脂肪加速減肥?專家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