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想健康快樂地活久一點嗎?專家建議「2類長壽飲食」,限制攝取5種食物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棄醫改當心理師 他守護台東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書屋諮商心理師馮彥翔。
孩子的書屋諮商心理師馮彥翔。
記者羅真/攝影

如果你是旁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即將穿上白袍成為醫師,但心底卻隱隱有聲音告訴你「你並不愛這條路」,這時你有多少勇氣轉換跑道、重新來過?馮彥翔是這樣的一個人。

馮彥翔聽從內心的聲音,放棄醫師光環,報考心理諮商研究所,如今在台東守護弱勢孩子的心理健康,他認為,這個選擇很值得。

馮彥翔自幼成績好,父母師長都告訴他要以當醫生為目標,他就這樣理所當然地讀書考試,一路考取高雄中學、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高二那年,他讀到侯文詠寫的《危險心靈》,書中批判填鴨式、罐頭化的教育體制,他驚訝發現,這與自己受教育的經驗如出一轍,同時,書中好像說中什麼自己沒有意識到的事情,不過當時的他還無法具體化內心的衝擊。

高三學測成績不負眾望,他拿著成績單找老師寫推薦信,老師反問他「你清楚醫學系在學什麼嗎?」「這真的是你想要嗎?」那是他18年的人生中,第一次被問到自己想要什麼樣的未來。他清楚記得,自己答不出來,然後一整天都沉重得說不出話。

不過,他不了解的不僅是醫學系,對其他系所內涵同樣陌生,於是仍然被家人說服北上攻讀醫學。大學時期接觸諮商、參與社團的經驗,影響馮彥翔未來的路很深。

大一時,馮彥翔修習普通心理學,課程要求每位學生到諮商中心體驗一到兩次諮商。他第一次感覺到,有固定時間、固定的人可以談煩惱,可以講一些平常不知道能跟誰說的話,其實很放鬆,似乎也有療癒之效,這一諮商就是兩年。

諮商培養認識自己 不再追逐別人標準

馮彥翔說,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好好培養一個人認識自己、確定自己喜歡或想要什麼,而諮商是讓人有時間與空間慢慢認識自我的過程。藉由諮商慢慢發現,原來自己習於拿別人的標準、別人的期待來壓迫自己,例如師長期待你當乖小孩、期待你考高分念醫學、期待你省錢住宿舍、告訴你忍受作息不同的室友才是成長等,長期下來就習於忽略自己心裡的聲音。

他說,內心的訊息如果沒有被充分覺知,就很難思考解決辦法、很難開心起來。「因為諮商,看到自己的這一面,也因此更明白要在別人的期待跟自己的感受之間作拿捏。」

國中時曾經被霸凌 一度不善與人相處

馮彥翔很少對人說自己曾遭霸凌,他不清楚為什麼國中班上有幾個人特別討厭他,會在他的座位踩上腳印、在他的桌上放壁虎屎或老鼠屎,這影響他日後與人互動時顯得退縮,甚至自覺與人相處有困難,經常一個人獨來獨往。

這件事,直到他大學期間參加諮商中心的義工團才有正向轉變。義工團協助諮商中心舉辦大大小小的心理健康衛教活動,與這群溫暖的夥伴相處的過程中,他覺得好像漸漸找到與人相處比較舒服的方式,笑容也多出許多。

隨著學習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馮彥翔漸漸覺得醫學不是他想走的路,特別在大五、大六走進醫院見習與實習後,這個意念顯得更為強烈。

當實習醫生累癱 更堅決轉換跑道

馮彥翔回想,當時值班工作包括巡房、急救、抽血、打醫令、打病歷等許多繁雜事,常常半夜被叫起來處理,有時甚至幻聽手機在響,回家後往往累到癱軟在床。「我對工作內容興趣不高,覺得自己是不是又重新拿不喜歡的事情壓迫自己?另外,也對於沒有充分的時間好好地陪伴病人、提供全人照護,常感覺力有未逮。」

隨著不適感逐漸累積,大六實習結束後,他毅然決定轉換跑道,報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諮所。畢業後到台北市龍安國小實習一年後,考取心理師執照。這時父母仍舊不死心地問他,「真的不回去當醫生了嗎?」他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先到了科技大學的諮商中心工作,如今則在台東「孩子的書屋」擔任弱勢兒童的諮商心理師。

心理健康 心理諮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