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約有460萬人患有睡眠障礙,包含失眠、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其中「失眠」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占最大宗,而睡眠呼吸中止症於健保資料庫的資料中,僅23萬人被診斷,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推估,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盛行率約一成,等於還有9成患者沒被檢查出來,將成為台灣「睡眠隱憂」。
睡眠障礙患者增加 3C產品是最大殺手
「失眠人數愈來愈多,跟3C有一定的關係」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周昆達表示,失眠的型態分為三種,躺下無法睡、太早起床、睡眠中醒來,而願意就醫的以「躺下後無法睡最多」,其餘因素常被忽略。造成失眠增加,與國人的睡眠習慣愈來愈差有關。
周昆達表示,過去的生活並沒有太多干擾,生活壓力不高、睡眠時間固定,也沒有大量的影音刺激。但現代人睡前滑手機,延長躺下去睡眠的時間,或是躺在床上還在工作,讓大腦漸漸把床當作工作環境,長期的不良習慣,也增加失眠機率。
當睡眠時間不斷被壓縮,入睡時間被延長,生理時鐘被改變後,得靠調整睡眠習慣,才能慢慢改善失眠,周昆達說,改善關鍵是靠強大的意志力,患者常常會失敗,此時建議透過醫療介入協助,如照光療法、服用安眠藥物等。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睡眠呼吸中止症是除了失眠以外,睡眠醫學另一項大宗課題。周昆達表示,台灣推估有230萬人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但實際被檢查出來僅有23萬人。
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多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以打鼾為主,根據臨床觀察,有打鼾症狀者,約有一半以上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這類患者,時常在睡眠過程因呼吸阻塞,突然會沒有鼾聲,時常嚇到枕邊人,進而被帶來看診。其餘症狀如白天嗜睡、記憶力變差、情緒暴躁、夜間頻尿、時常做惡夢等。
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五大高危險群,肥胖者、男性、鼻中隔彎曲或小下巴、服用安眠藥、懸壅垂長或扁桃腺肥大。周昆達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是「睡眠過程中止呼吸」,會讓患者長期身體缺氧,影響血壓、腦部及心臟血管功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心肌梗塞、冠心症、糖尿病等風險。
想檢查個人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僅需要到醫院睡一晚,確認睡眠呼吸中止的頻率,每小時中止次數在5到15次屬於輕度、15到30次屬於中度、30次以上屬於重度,建議只要輕度以上就應該接受治療。
周昆達表示,輕度患者可以透過戴牙套改善,中重度者建議在睡眠時戴陽壓呼吸器,藉由戴著不同類型的面罩,透過機器提供穩定的正壓及氣流打開呼吸道,讓患者可以順利呼吸。不過,臨床上約有一半的患者不願配戴,願意嘗試配戴者僅有四成戴得住,也成為新的睡眠疾病治療課題。現在廠商推出各式各樣更舒適的面罩,並同時推出遠端監控功能,一旦患者不小心在睡眠中扯下,或是出現配戴不舒適的狀況,臨床人員或是服務商可以透過雲端監控得知,後續提供服務並協助調整改善。
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臨床治療,也要調整生活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重,平時需要增加運動頻率,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每周有二天做3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睡眠時間拉長一小時,有助深度睡眠。
周昆達表示,最簡單的有氧運動就是「健走」。台灣睡眠醫學學會19日主辦「從心出發 邁向好眠 Walk for Better Sleep」公益健走,於花博公園花海廣場開走,報名人數高達800人,活動屬公益性質,民眾每走一公里,主辦單位就捐贈50元給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 ,健走距離為5公里。
本次活動大會特別邀請,藝人劉亮佐擔任公益大使,本身也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且透露是「中重度」,他表示身邊很多朋友有類似症狀,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並不容易發現,呼籲可能有睡眠問題的人能及早得到治療。
期望全民重視睡眠品質及睡眠呼吸中止症,就從自己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