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高血壓傷心血管 主動脈剝離一發生九成恐奪命

甲型(A型)主動脈剝離於電腦斷層呈現升主動脈剝離現象(左)、乙型(B型)主動脈剝離則是降主動脈呈現剝離現象(右)。
甲型(A型)主動脈剝離於電腦斷層呈現升主動脈剝離現象(左)、乙型(B型)主動脈剝離則是降主動脈呈現剝離現象(右)。
圖/黃正雄醫師提供

新聞上不時有名人或藝人因主動脈剝離猝逝。秀傳中部院區外科系副院長、彰濱秀傳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黃正雄醫師說,心血管疾病在近十年內快速年輕化,不管是心肌梗塞、中風,還是主動脈剝離等心臟血管疾病都能見到30到40歲的患者,這在過去20年前都屬於少見案例,現在卻已漸漸習以為常。

出血500C.C.就可能致命 A型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達九成

主動脈剝離發生時來得又快又急,患者會感受到背部出現肌肉瞬間被撕裂的痛感,疼痛指數極高,可能令患者當場昏厥。同時,患者也會感到胸悶不適,當這類不適感劇烈出現時,極可能是致命性最高的主動脈剝離。

黃正雄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是因為主動脈受損加上血管壁的內膜破裂,導致血液流過破損的主動脈時,讓血液跑進血管壁中,血液把血管的內膜與中層分開形成夾層,血液在主動脈夾層中間流動,使其出現「假腔」,有可能假腔擴大壓迫真腔造成供血不良,也可能因為假腔的血管壁薄弱而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解剖上,主動脈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等三部分,黃正雄說,主動脈剝離可根據發生位置分成甲型(A型)或乙型(B型),若升主動脈剝離,醫學上稱之「甲型主動脈剝離」;升主動脈沒有剝離,只有主動脈弓或降主動脈剝離,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最怕發生在升主動脈」黃正雄醫師說,升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即甲型主動脈剝離,出血只要500C.C.就可能讓血液塞滿心包膜腔,快速造成心包膜填塞導致死亡,其患者往往需要緊急動開心手術。

若屬於乙型主動脈剝離,患者出血量需達1000到2000C.C.才可能造成休克,醫師較有機會可介入治療,初步可先用降血壓藥物,觀察出血量變化,後續若血壓無法控制,才需要手術治療放置主動脈支架。

主動脈剝離根據發生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從有症狀到診斷出主動脈剝離在十四天以內稱之為急性,若超過十四天則屬於慢性。

急性的甲型主動脈剝離病人若未即時接受緊急手術,主動脈剝離開始發生的每小時就有1%患者會死亡,兩天內就會有48%患者死亡,一周內則有四分之三的患者死亡。

即使度過一周,二周內死亡的機率也高達90%。因此及早診斷出急性甲型主動脈剝離病人,並給予及時的手術治療是搶救病人的關鍵。

主動脈剝離是「模仿大王」 常被誤判中風、心肌梗塞

主動脈剝離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這兩個心血管疾病,都有共通的症狀「胸悶」。黃正雄醫師說,臨床上,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及高警覺度,當患者主訴「胸悶」時,又沒有額外照心電圖、胸部X光、電腦斷層,很可能會被誤判為心肌缺血的冠狀動脈心臟病。

主動脈剝離除了有「胸悶」症狀,常伴隨嚴重疼痛,疼痛位置在背部;心肌梗塞的胸悶,則會有一種緩慢的壓迫感。患者通常沒辦法說明得清楚,黃正雄醫師說,透過X光片確認,如果是主動脈剝離的患者,縱膈腔可能會大於8公分以上,此時必須要高度懷疑為主動脈剝離,需要加做電腦斷層來診斷是否有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患者,可從胸部X光確認縱膈腔是否有擴大現象。<br />圖/黃正雄醫師提供
主動脈剝離患者,可從胸部X光確認縱膈腔是否有擴大現象。
圖/黃正雄醫師提供

不過,主動脈剝離是出名的自然界模仿大王,除了典型的胸悶背痛症狀讓人以為是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心絞痛以外,還可能用其他的方式呈現,例如病人突然昏厥,讓醫師以為是中風;或是下肢無力、不能動,讓醫師以為是脊椎受傷;或是其他肚子痛、胸脹、胃脹氣等不典型的症狀,醫師不容易迅速診斷。

控制高血壓=避免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發生

黃正雄醫師表示,冠狀動脈疾病與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都與被譽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有關,高血壓平常沒有症狀,不痛也不癢,等到發現時,往往是血管出大問題才被發現,特別是年輕人,常認為心血管疾病距離自己很遠,如果生活習慣不佳,也沒有定期量血壓,很容易成為「高血壓候選人」。

據統計,高血壓患者與一般人相比,中風的風險會增加7到9倍,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增加2到3倍。

正常血壓應該落在120/80mmHg(毫米汞柱),不過現在對於高血壓的認定愈來愈重視,收縮壓如果已在120mmHg(毫米汞柱)以上,即被視為高血壓前期,應透過不同的方式,再調降血壓,否則對腎臟、眼睛、心臟和大腦將是負擔。

「國人應該要經常量測血壓」黃正雄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喜歡在醫院或診所量血壓,認為醫療院所的血壓計比較準,但醫療院所的環境吵雜、人來人往,加上有些人可能有白袍恐懼症,量測的血壓數值常會偏高,而且民眾到醫院診久的頻率往往是一到三個月,量測次數太少。

黃正雄醫師建議,平常在家就該經常量測血壓,並且作紀錄以供日後參考。量血壓時間不一定要準點量,只要有空,沒有急迫的事情在催促,先休息的十分鐘左右,讓心情放輕鬆再量血壓,順手紀錄提供給醫師參考。

當血壓量測偏高時,應立即就醫、服藥,減少主動脈剝離、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腎功能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黃正雄醫師小檔案

● 現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外科系副院長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 學經歷:陽明交通大學醫學士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心臟醫學中心研究員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國防醫學大學醫學院教授

● 專長:成人心臟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療冠狀動脈阻塞性心臟病外科治療瓣膜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下肢動脈阻塞性疾病外科治療主動脈瘤外科治療小傷口心臟手術治療

彰濱秀傳心臟外科主任、秀傳中部院區外科系副院長黃正雄。<br />圖/黃正雄醫師提供
彰濱秀傳心臟外科主任、秀傳中部院區外科系副院長黃正雄。
圖/黃正雄醫師提供

課程推薦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