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化,心房顫動盛行率逐漸提升,全台約有30~40萬名病患,65歲以上更占了7成,當心罹患心房顫動不自知,恐增加5倍中風、3.5倍死亡風險。為響應2022心律不整衛教宣導週,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推出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期望藉由影片提升大眾對心房顫動的健康意識。
心房顫動病患 65歲以上占7成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指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正常人心跳約60~80下;罹患心房顫動會造成心房跳動不規律,「看起來就像是心房在發抖」,心跳速度每分鐘可高達250~350下。
根據國內統計,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2~4%,推估全台約有30~40萬名病患。溫明賢表示,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50歲每百人有1人,60歲增加至2.7人,70 歲為6.8人、80歲有13.9人,甚至90歲以上,平均每4人有1人罹病,65歲以上患者占7成,男性又比女性多。
除了年齡因素外,溫明賢強調,三高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他包括:心臟病、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心衰竭、慢性肺病、呼吸中止、慢性腎臟病、肥胖、吸菸、甲亢、喝酒、炎症及急性手術等。
多數無症狀 不治療死亡率增3.5倍
「心房顫動可怕在於多數人不自覺!」溫明賢觀察發現,心房顫動患者高達3分之1的無症狀,且多數有症狀病患為陣發性發作,即使接受心電圖檢查也未發現,實際病患應被嚴重低估,僅少數會心悸、胸悶、喘、頭暈,甚至一發作就昏厥、中風,致死率可達1.5~3.5倍。
溫明賢進一步說明,長期心房顫動不治療,首先會影響心臟收縮,造成心室擴大、瓣膜逆流,發生左心衰竭風險增加20~30%;由於心臟功能變差,心房血流緩慢容易產生血栓,如同「水溝淤泥堆積」,當血栓從心室跑到腦部,失智風險增1.6倍、中風高出5倍;患者常身體不適、擔心發作,生活品質下降,憂鬱症發生率也高出16~20%;還有心臟功能急速惡化,引起肺積水、呼吸衰竭須住院治療機率高出10~40%。
治療心房顫動「ABC策略」 新技術成功率達9成
「一旦診斷為心房顫動,應積極治療。」溫明賢表示,目前心房顫動的國際治療準則為「ABC策略」,透過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血栓產生,避免發生中風 (Aviod stroke),針對症狀控制 (Better symptom control),如心悸、悶喘、頭暈等症狀,給予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控制心率藥物,以及心律不整藥物降低發作機率,但效用僅5~6成,也會出現嚴重心律不整、心跳加速或過慢等副作用。
且隨著心房顫動病程進展,剛開始為陣發性發作,僅持續幾分鐘至小時,最多不超過1星期;若沒有接受治療恐變成持續性,甚至惡化變成永久性,就必須接受心導管電燒術。
溫明賢說明,心導管電燒術為心房顫動的主流治療,也是用藥效果不佳患者的第一優先選項,陣發性成功率可達8~9成,持續性效果約5~6成,而透過3D立體定位射頻電燒,模擬心臟3D影像利用電腦精準定位導管與心臟的相對位置,有效判斷病灶位置,且大幅減少病患輻射暴露,治療效率也較傳統電燒術快速。
共病症管理(Cardiovascular and comorbidity management)也很重要,溫明賢建議,患者要積極控制危險因子,三高應也用藥治療,戒除吸菸、喝酒習慣,控制共病才能避免心房顫動持續惡化。
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 提升大眾健康意識
為響應2022心律不整衛教宣導週,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推出心房顫動衛教動畫影片,期望提升大眾對心房顫動的意識。溫明賢提到,衛教動畫影片中會介紹心房顫動、好發族群,以及要注意的危險因子等,呼籲民眾天天量血壓,若有心律不整警訊,或出現心悸、胸悶、喘等症狀,更應盡快就醫接受心電圖檢查;一旦確診,必須積極配合「ABC策略」,避免心房顫動造成中風,不讓一人生病,全家都受苦。
影片可上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心律不整衛教網觀看: www.thrscare.org.tw動畫影片網址: https://youtu.be/t1bnAa2_a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