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邊境開放、國內各項防疫措施鬆綁,民眾漸漸回歸疫情前的生活型態。但疫情兩三年來累積「免疫負債」不容忽視,除了流感、新冠肺炎,社區內也充斥著肺炎鏈球菌、呼吸道融合病毒等。亞東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志道表示,肺炎鏈球菌感染為近期流行疾病的第三名,國人不可大意,高風險族群務必施打疫苗。
冬天是細菌、病毒好發時節,臨床上常見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細菌性肺炎病患求診,陳志道說,常見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一旦感染引發肺炎症狀較為嚴重,會出現咳嗽、黃綠色濃痰、血絲、高燒、肌肉痠痛胸痛、呼吸困難等;若引起中耳炎,則會耳痛、發燒,甚至惡化為腦膜炎,出現頭痛、惡心、嘔吐、腹瀉、頸部僵硬、失去意識等症狀。
細菌造成的肺炎跟病毒不同,可透過施打疫苗降低風險
「醫師診斷時,需仰賴豐富的問診經驗,才能及時確診。」陳志道說,通常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痰量較多,細菌性感染也會有「間歇性」的發燒、喘等表徵,進一步影響呼吸道,若為求精準診斷,必須透過胸腔X光,觀察確切的肺部狀況。在治療上,通常採症狀治療,同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肺炎鏈球菌來勢洶洶,陳志道呼籲,高風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幼兒因免疫力較低、重症機率高,嚴重可能產生侵入性肺炎、腦膜炎,應積極接種疫苗,而成人慢性病族群者也應視為高風險族群,建議與醫師討論接種事宜。
該如何選擇肺炎鏈球菌疫苗?陳志道建議,若過往從來沒有施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一次建議施打13價疫苗,可誘發免疫力維持較久,一年後,可考慮再接種23價疫苗;最好是「左流右肺」,左手臂打流感疫苗、右手臂同時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另搭配打新冠疫苗追加劑,藉此取得更完整的保護力,度過免疫負債的流感大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