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世界骨鬆日骨鬆留心骨折危機 髖部轉子間骨折「補水泥」 彌補骨鬆骨髓內釘穩定度

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張家銘醫師表示,若骨鬆不幸發生髖部轉子間骨折,目前有較進階、傷口小、恢復期縮短的骨髓內釘搭配骨水泥治療可供選擇。圖/張家銘醫師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張家銘醫師表示,若骨鬆不幸發生髖部轉子間骨折,目前有較進階、傷口小、恢復期縮短的骨髓內釘搭配骨水泥治療可供選擇。圖/張家銘醫師提供

每年10月20日為WHO訂定的世界骨質疏鬆日,邀全球民眾一起增加骨鬆疾病認知,關注骨質健康的重要性。國健署調查顯示,骨鬆是65歲以上長者常見慢性病第四位,且台灣50歲以上民眾當中,女性每3位就有1位、男性每5位就有1位因骨鬆導致骨折。

骨鬆導致的骨折,常見包括手腕橈骨骨折、脊椎椎體壓迫性骨折、髖部骨折等,其中以髖部骨折的死亡風險最高。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張家銘醫師指出,老年骨鬆患者髖部骨折後,因行動失能產生相關的併發症,如肺炎、褥瘡、膀胱炎、尿道炎、肌肉萎縮等,是導致骨折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根據文獻統計這類病患即使經歷手術治療,一年內死亡率仍有約11%。

65歲以上長者髖部骨折中依股骨斷裂位置可分為:股骨頸骨折、轉子間骨折、轉子下骨折,其中又以轉子間骨折較為常見。股骨轉子間位於大腿骨上端轉折處,與股骨頸部相連,此處的骨頭結構多為海綿骨,其內穩定結構的骨小樑會因為骨質疏鬆而弱化,再加上患者跌倒時承受較大的衝擊力,因此老年人髖部骨折較容易發生於此。

張家銘醫師表示,一般骨折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就是藥物止痛、石膏固定、避免活動,讓骨頭自行癒合的治療方式;然而髖部轉子間骨折有別於一般骨折,此處骨折會受周邊附著的肌肉牽扯而移位,再加上石膏無法在髖部給予足夠的支撐固定,因此除非患者有嚴重的內科疾病或過高的手術麻醉風險,否則此處骨折通常建議以手術治療較為理想。

「骨折癒合過程需要給予骨折處適當壓力,才能刺激骨頭生長。」張醫師說,手術的好處就是將骨折復位後給予足夠的支撐固定,讓病患能及早下床活動並刺激骨生長,縮短癒合時間。轉子間骨折的手術固定方式,可分為活動式髖螺釘鋼板固定及骨髓內釘固定兩大類;以穩定型轉子間骨折而言,活動式髖螺釘鋼板固定即可提供足夠的支撐;若屬於骨折較粉碎的不穩定型轉子間骨折,則適合以骨髓內釘處理。前者的鋼板體積較大,導致手術過程對於患者大腿部肌肉的傷害也相對較大,病患在術後的疼痛程度高,同時也需要較長的復原時間。而骨髓內釘是以相對微創方式進行,主要的傷口大小僅僅3公分,不但能保留腿部肌肉的完整性,後續的疼痛感也較低。

面對有嚴重骨鬆合併轉子間骨折的病人,無論以何種手術方式固定,植入後都可能面臨骨釘抓力不夠而鬆脫的問題。張醫師指出,針對這類骨頭品質很差的病患,為了增進釘子在骨頭中的牢固程度,新一代的骨髓內釘有特殊的開孔設計,在骨釘植入後能透過這些開孔灌入低溫高黏稠的骨水泥,填補骨質的缺損及增加密度,能讓骨髓內釘更牢固。

根據研究顯示,骨髓內釘搭配骨水泥治療與其他手術固定方式相比,承重支撐力高出60%、且能延緩346%骨折位移倒塌的機率。「骨髓內釘搭配骨水泥」治療,因固定穩固,且術後疼痛明顯降低,病患能在術後2天以拐杖或助行器下床活動,而且此新一代骨髓內釘若符合適應症目前已有健保差額給付。張醫師補充,無論哪種手術,病人在術後能縮短傷口恢復期、越早開始下床活動,對病人越有益。

張醫師分享曾有案例王老先生,一開始因右髖轉子間骨折在其他醫院進行手術鋼板固定,術後病患右髖疼痛持續導致長時間臥床,又過了一段時間後才被家人送醫,經檢查發現其右髖鋼板位移鬆脫且骨頭嚴重變形,考量其骨頭破壞程度嚴重合併長時間臥床骨質疏鬆,因此採取骨髓內釘搭配骨水泥的方式進行重新復位固定,術後病患恢復良好,手術完第3天就開始下床以助行器活動。

張醫師表示,骨鬆病人被診斷前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建議50歲以後就需要做骨質密度檢查,特別是停經後婦女,若骨鬆嚴重需接受藥物治療以降低後續發生骨折的風險,且現在多數民眾日照不足,可透過營養食品補充鈣及活性維生素D。若有髖部骨折問題,建議多方了解不同的治療選項,再與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課程推薦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