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情緒起伏大就是躁鬱症嗎? 讓成大醫院精神部呂宗樺醫師為大家解答躁鬱症的常見疑問。
Q:什麼是躁鬱症?
躁鬱症又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bipolar disorder),指的是病人的情感可能出現兩種極端的變化,在醫學上分為「躁期」和「鬱期」。「躁期」是指情緒上呈現一段時間的過度高亢、開闊或易怒的狀態; 「鬱期」是指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或失去興趣的狀態。
臨床診斷躁鬱症,並不一定要出現鬱期,但卻一定有躁期。躁鬱症診斷上,除了上述情緒表現外,躁期症狀須符合額外三項以上,且症狀持續一週之久;鬱期症狀須符合五項以上,持續兩週以上,且因這些躁期與鬱期症狀導致失能,像是工作表現、學業成績、人際關係變差等負面影響。
Q:躁期包含哪些症狀?
● 自我感覺良好,變得自大、誇大
● 一反常態,講話滔滔不絕
● 睡眠需求減少,但仍精力旺盛
● 思緒跳躍,想法變多
● 認為自己能一心多用,實際卻難以專注於事情上
● 出現過多不曾想過的目的性取向行為
● 出現花大錢購物、亂投資等,且不計後果的行為
Q:鬱期包含哪些症狀?
● 心情低落持續一整天
● 提不起勁,對原本有興趣的事失去興趣
● 體力差、疲憊
● 失眠或過度嗜睡
● 食慾減少或體重減輕
● 精神動作遲鈍或激動
● 認知功能缺損,例如專注力變差、猶豫不決
● 負面想法增加,變得無價值感、無望感、悲觀、消極
● 反覆出現的自殺想法或行為
Q:造成躁鬱症的可能原因?
身心疾患原因複雜,多為生理因素(例如:遺傳)加上心理因素(例如:壓力)。遺傳是導致躁鬱症的主因,若帶有躁鬱症基因,便容易在壓力調控能力失衡的狀態下,誘發出躁鬱症,有躁鬱症體質的部分患者不需誘發因素,自然而然就可能在好發時期出現躁鬱症症狀。
Q:躁鬱症治療中,使用口服藥與針劑的差別在哪裡?
躁鬱症的藥物治療包含口服藥與長效針劑。口服藥雖方便可自行服用,但須每日服用,因此可能會有漏藥、或服藥受關注等困擾;長效針劑雖需至醫療院所施打,但只需每兩週或四週施打一次,因此可有效減少漏藥情形與提高治療隱私。另外,口服藥物藥效在退時,患者可能會感到情緒不穩定,而長效針劑在施打後,藥物會儲存於肌肉層,持續穩定地釋放藥物,讓藥物濃度長期在體內保持穩定,進而維持治療效果。
Q:哪些患者適合施打長效針劑呢?是否有副作用?
若生活型態屬於不能按時服藥、排斥吞藥等對口服藥物使用遵從性低者,可將長效針劑視為治療首選。另外,若有按時服用口服藥卻療效仍不理想,或是太常復發者,也可以嘗試施打長效針劑。
每種藥物都有副作用,但並非都會發生,較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如手抖、肢體僵硬、小碎步、躺不住坐不住,或是施打部位的腫脹,但發生機率低,即使出現副作用仍有處理方式。常見的長期副作用則為變胖,但四週施打一次的長效針劑極少出現肥胖副作用。
Q:長效針劑的選擇有哪些?要去哪裡施打?
目前在台灣有兩種長效針劑,分別為每二週施打一次與每四週施打一次。長效針劑施打彈性大,若患者無法準時在下一次的施打日期施打,仍有前後三至四天的彈性調整施打日期。
長效針劑需至醫療院所找專業的護理師施打,施打的深度、位置、推藥速度都會影響被施打者的感受。目前已有許多醫療院所推出居家治療服務,經評估符合居家治療服務條件者,可與個案管理師或居家護理師約在就近住家的地點(例如:衛生所)或住家中進行針劑施打,患者可向自己就診的醫療院所洽詢是否提供居家治療服務。
Q:針劑一旦開始施打就要一直打? 如果病況穩定,可暫停或停止施打?
躁鬱症的症狀與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1)急性期:症狀嚴重,治療首重快速緩解症狀
(2)緩解期:症狀改善,治療需維持,著重不復發
(3)維持期:症狀已完全緩解,治療重視功能復原。
因此,躁鬱症需要持續治療,即便不在疾病發作期,仍需透過藥物預防復發以及減輕復發後症狀的嚴重程度,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質及自我效能。若患者狀態穩定,可經醫師專業評估是否減少針劑施打頻率或改為口服藥治療。
長期施打長效針劑並不會有藥物堆積以及成癮的問題,藥物會透過肝臟或腎臟代謝,是很安全的治療方式。
Q:哪些情況會讓躁鬱症復發? 如果復發了該怎麼辦?
即使有持續治療,但壓力及生活型態沒有適當調節,或沒有透過醫師專業評估就自行停藥、減藥,就容易導致復發。躁鬱症復發時通常會症狀會漸漸出現,若出現前兆,須趕快回診,透過醫師診斷、藥物治療及早介入,避免症狀惡化。
Q:面對躁鬱症,患者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 親友又要注意哪些事?
躁鬱症患者一定要配合治療、定期回診,患者應調整生活模式,使生活規律。若生活節奏失調就容易導致躁鬱症復發,當感到壓力大時,可以暫停一下腳步,聽聽親友的建議,也要遠離惡化因子如咖啡與酒精。
面對躁鬱症患者情緒失控,親友請不要指責,指責可能會刺激對方,反而弄巧成拙。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家人及親友的適當關心有助患者調節壓力,同時,親友也可以協助監督患者定時服藥、定期施打針劑與回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