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元氣新聞

大量陸牌醫材入台 限縮台灣醫療 醫籲小心劣幣逐良幣

杜承哲醫師認為,政府避免過度緊縮價格造成醫材廠商退出,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杜承哲醫師認為,政府避免過度緊縮價格造成醫材廠商退出,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圖/杜承哲醫師 提供

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醫材產業結構與供需樣態的發展,大量有成本優勢的陸牌醫材進口入台灣,不少人憂心在健保年給付總額有限的狀況下,對台灣醫療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澄清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杜承哲認為,政府過度緊縮價格造成醫材廠商退出,恐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價量調查讓陸牌醫材占盡優勢

根據工研院2021年《醫療器材展業年鑑》調查,台灣每年自中國進口醫材的進口值,短短2年內就成長近3成。看似自由競爭的醫材市場,因健保進價是固定價格,在價量調查制度下,對陸牌醫材相當有利,恐導致歐美品牌退出台灣市場,長期下來不利台灣醫療環境發展。

健保價量調查制度雖立意良善,但根據市調公司波仕特「台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有高達9成民眾對陸牌醫材沒信心,近8成民眾擔心因制度,將降低使用健保補助醫材的品質保障,造成未來能選擇的醫材品牌受限。

杜承哲表示,政府雖然開始鼓勵台灣醫材開發,責成TFDA輔導,但對於已經具成本優勢的中國醫材,在本土廠商站穩腳跟前就引進,在供應鏈價格優勢下,可能優秀廠商開發的醫材成本,已經超過健保願意給付的成本,最後廠商無法生存。

他認為,以醫生角度來說,安全、好用、便宜當然是最佳醫材的選擇,但因價量調查而使給付額度過度降低,可能會犧牲民眾醫療品質。杜醫師舉例,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曾指出,人工關節等植入物的開發,歐美已經到台灣現行使用醫材的後兩三代了,但為何台灣還停留在使用較早期的產品?因為新開發的產品成本較高,而健保願意採購的價位太低,導致歐美廠商對台灣市場興趣不高,即便不引進新產品也不在意。

杜醫師表示,政府可以不要過度限縮健保及自費價格,避免歐美廠商拒絕台灣,同時也鼓勵台灣自主開發,避免受制於人,讓醫界和患者可以自己選擇想使用的醫材,避免台灣跟國外用的醫材越來越脫節,想用品質較佳的醫材,只能到國外去或專案進口,可能價格翻高好幾倍,吃虧的還是患者。

陸牌醫材其實就在民眾身邊

除了因價量調查制度限縮給付額度外,目前健保給付原則採取「同功能、同價格」,比起歐美、日本品牌,中國品牌醫材成本上更有調整空間,相較之下更能應健保給付額的變化,也造成有成本優勢的陸牌醫材大舉入台。民眾在使用健保品的同時,需要有知的權利,避免繳了健保費卻不了解自身使用的品牌。

根據市調公司波仕特「台灣民眾醫療器材來源認知現況調查」,有近8成民眾對中國品牌持有負面印象,對陸牌醫材沒信心,其中卻僅有5.4%知道台灣手術用醫療器材,未能察覺中國對於台灣醫療環境的影響,成為民眾就醫隱憂,政府是否應回應民意,正視陸牌醫材進口台灣議題?

杜承哲指出,臨床醫療環境確實有許多陸牌醫材,且就自身經驗,使用的數量也逐年增加,但醫療現場應該保持更開放的彈性,讓醫材保固時間變長、自費品選擇多一些,而不是透過強制的價格限制,剝奪了患者想自費選擇更好產品的機會。

他認為,醫材的選擇應交給市場機制自然淘汰,不應再用「健保萬能」的方式包裝台灣醫療,應讓社會福利資源被合理分配,讓醫療環境回歸自由市場,有競爭才有進步。

杜承哲表示,如果健保醫材品質很好,患者自然不會去選自費產品,但前提是讓優秀的廠商願意留下來,開放更多競爭機會,民眾如果有需要時可以有選擇的機會,最後獲益的是台灣民眾。

課程推薦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