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對癌症的認知都是命不久矣,有一種「血癌」其實類似於慢性疾病,患者存活期較其他癌症長久,那就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每年新確診個案約有200位,以65歲以上老年人為好發族群。近幾年的觀察發現,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有年輕化的現象。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王銘崇醫師指出,可能因素包括現代人在致病源環境的曝露時間拉長,或是患者因體檢等其他檢查,較早發現疾病。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王銘崇醫師說,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或因其他疾病抽血,發現白血球、淋巴球異常增加才進一步確診。臨床觀察到的其他症狀包括:脖子、腋下等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發燒、夜間盜汗、貧血、脾臟腫大等。
「癌症應該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個疾病卻顛覆了這種概念。」王銘崇醫師坦言,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主要是症狀治療,若是早期發現,沒有症狀,其實只需定期追蹤、不需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若完全不治療,早期平均存活期超過10年以上;中期平均存活期為5至8年;晚期則有2至3年的時間。在早期階段提早治療並不能預防疾病的進展。
79歲的林女士,13年前因為發燒至急診就醫,抽血後發現白血球數值異常,進一步評估經診斷為早期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期間7年因為沒有相關症狀,僅持續觀察追蹤,後來發展至中晚期因脾臟腫大及貧血,才開始接受治療。
王銘崇醫師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主要有免疫化學療法,以及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目前受限於健保給付之規定,第一線治療僅給付免疫化學療法,少數新型藥物雖獲衛生署核可用於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但仍無法使用於第一線治療。
林女士治療至今已有6年,一開始以健保給付的免疫療法治療,後來病情控制有限,故改以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無奈病情未獲緩解,後來醫師建議以口服標靶藥物,再自費合併生物相似藥單株抗體治療, 隨即穩定控制了病情。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若經妥善治療,許多患者能存活多年。王醫師說,大部分患者年紀較大,療程會根據病人身體狀況調整,若無法耐受治療,目前也有不同的治療武器,來擬定對應的治療方針。大家平時多留意自身狀況,有問題盡快就醫,不要因為害怕檢查而錯失治療黃金期。但也不必過度恐慌要求醫師給予不必要的治療。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