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久站容易導致靜脈曲張,多數人都認為「靜脈曲張」僅會發生在下肢,實際上靜脈曲張也會出現在全身各處,如痔瘡,男性常見精索靜脈曲張、女性則是骨盆腔充血症候群等。當輕微的靜脈曲張出現時,就須積極改善,持續放著不管,可能會出現痔瘡出血,男性不孕和女性下腹部不適,下肢腫脹皮膚病變等長期症狀。
日常藏七大危險因子 下肢靜脈曲張發生率高達三成
秀傳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白景州表示,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腫脹是相當常見的疾病,發生率約落在20%到30%之間,女性多於男性。好發原因為久坐、久站、長期負重、懷孕、肥胖(BMI大於35以上)、抽菸、家族遺傳等。
白景州表示,下肢靜脈曲張原因是下肢淺靜脈退化造成循環不順,長期血液滯留使血管內壓力增加細胞缺氧、得不到足夠養分供應,皮膚也跟著產生病變。初期發生如皮膚蜘蛛網狀血管擴張,下肢水腫疼痛,數年後開始血管顏色變深並造成扭曲浮出,嚴重時更讓皮膚表面出現色素沉著,皮下組織發炎,瘀血性皮膚炎並引發慢性傷口等問題。
圖/白景州醫師提供
近年部分患者有下肢水腫疼痛的問題,但腿部不見得有明顯靜脈曲張,其問題可能是下肢深層靜脈出問題如骨盆腔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就較難發現,通常症狀是下肢水腫或是感到疼痛,找不出原因也難以改善,等到非常嚴重時,可能都已經引發深層靜脈栓塞,甚至威脅到生命時才發現。
深部靜脈栓塞是指深部靜脈的血液回流不良產生患肢急性腫脹症狀,近期發現此類患者過去可能存在著骨盆腔髂靜脈壓迫症候群,最常見的是左髂靜脈受右髂動脈及下方脊隨壓迫所致。
造成深層靜脈栓塞有三大主要原因,一為髂靜脈壓迫造成血流緩慢、二為血管壁損傷、最後為水分不夠造成血液濃度改變等。
白景州表示,臨床表徵為患肢出現急性腫脹、疼痛及溫度上升等症狀。深層靜脈栓塞是相當嚴重的併發症,不適當治療,不僅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腿部腫脹、疼痛及潰瘍,以及其併發症有可能導致急性肺栓塞,情況嚴重時可能致命。
不管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水腫 恐導致深層靜脈栓塞
白景州表示,民眾大多聽過高血壓,卻不曉得也有靜脈高壓,許多患者對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水腫疼痛的認知大多是「沒什麼關係」,頂多是外觀不佳,不要讓靜脈曲張嚴重到變成蚯蚓再就醫即可,這觀念絕對要調整。
當發生並出現症狀時,就表示有深層靜脈栓塞的風險。白景州表示,以經濟艙症候群為例,搭乘經濟艙,位置小移動不便,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下肢沒有活動,漸漸感到疼痛、麻或腫,此時就可能已經產生深層靜脈血栓,當出機門時,下肢活動讓靜脈血液回流時血栓塞到肺,進而發生嚴重肺栓塞,未及時就醫死亡率極高。
白景州表示,無論是經濟艙症候群,或是骨盆腔髂靜脈壓迫症候群,都屬深層靜脈疾病。深層靜脈栓塞未發生之前,多少都會有容易下肢腫脹或淺層的靜脈曲張表現,因此久坐久站的「不良的習慣」,未讓下肢肌肉及時活動,使靜脈流動速度變慢,都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
初期症狀注意警訊 改善習慣避免疾病惡化
白景州表示,靜脈曲張發生初期,雖然沒有太明顯的症狀,但民眾仍有機會可以察覺,通常小腿皮膚會不明原因出現搔癢感,腿部常常會感受到痠痛腫脹晚上抽筋,走路沈重也容易感受到疲勞,站立時小腿會冒出腫大的青筋;辨別靜脈水腫,則可以是早上起床時,感覺下肢靈巧輕鬆,但過了中午後開始覺得腫脹疼痛,就得意識到已經有下肢靜脈疾病。
靜脈曲張初期時,可以先改變生活習慣,如避免久站,開始穿彈性襪、減重等。若靜脈曲張已經嚴重到出現一條條的蚯蚓或皮膚病變,現行有四種方式可以改善,包含手術剝離、雷射手術、RF電燒或是非熱能膠水黏合。
手術剝離的優點是便宜比較適合無商業保險解且症狀嚴重者,但缺點是傷口多術後疼痛,復原期較長,但多數的血管外科醫師都能以小傷口類微創處置;雷射手術以及RF電燒,優點都是傷口小,但須施打局部麻醉,可能會有神經熱傷害的後遺症。至於非熱能膠水黏合,優點同樣也是傷口小,它無需施打局部麻醉,所以不會造成神經熱傷害的後遺症。
圖/白景州醫師提供
另外如骨盆腔髂靜脈壓迫症候群,造成的腿部腫脹、疼痛、潰瘍,嚴重時還可能會產生栓塞,危及生命。目前健保局針對嚴重的髂靜脈疾病有給付靜脈支架治療,另嚴重的深層靜脈栓塞或肺栓塞有新一代抗血栓藥物治療及骨科術後預防使用。
白景州表示,不一定每一位的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腫脹患者都需要手術,可以先採取一般的生活改善,藥物治療,彈性襪使用(小腿襪一樣有效果) 。下肢慢性靜脈疾病的症狀主要可分為六級,通常嚴重的第三級水腫到第六級慢性傷口才建議介入手術治療。
白景州醫師小檔案
●專長:
成人開心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瓣膜修補置換及主動脈重建手術)
主動脈支架介入手術
洗腎廔管重建介入手術
週邊動脈阻塞介入及繞道手術
靜脈曲張微創手術
深層靜脈栓塞導管介入手術
慢性靜脈下肢水腫及靜脈潰瘍傷口治療
●現任:
秀傳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任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住院醫師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總醫師
義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
圖/白景州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