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感知就只剩下骨頭痛」50多歲的一位男性,去年年中被救護車載到高雄長庚醫院,到院時連動都不能動,僅能仰賴擔架移動,原來他全身疼痛在家躺了超過三個月,在醫療團隊協助抽血檢驗後,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受到多發性骨髓瘤的影響,他的脊椎產生壓迫性骨折,在沒有治療的過程中,骨頭無法正常生成,也讓他的身高從原本的162公分,倒縮只剩150公分。所幸藥物治療進步,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患者疼痛病況改善許多,可以再次站起來。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屬於一種惡性造血疾病,因細胞內協助製造抗體的漿細胞,產生癌變,大量增生不正常的蛋白質,抑制人體骨頭的生成,產生嚴重的免疫系統問題。
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輩,但近年發現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甚至有看見20歲到30歲之間的患者,醫界分析可能原因是醫師警覺性愈來愈高,能在更早的時間檢驗發現。過去一年新診斷的患者僅有300到400人左右,現在一年新診斷的患者約落在800人左右。
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分為三期,早期症狀常常會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如腰痠背痛、貧血等。他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主要表現症狀可以用「CRAB+感染」總計五類症狀表現。C是指高血鈣(calcium elevation)、R為腎臟病變(renal insufficiency)、A為貧血(anemia)、B為骨頭病變(bone lesion),再來是容易感染。
資料來源/王銘崇副主任提供 製圖/聯合線上
王銘崇表示,五類症狀並不會同時一次表現,根據臨床觀察,患者最常反應「骨頭痛」,而骨頭痛也最常被忽略,以為是扭傷、太累或是正常老化所致。他提醒,如果有骨頭痛再加上抽血有貧血情況,就不是正常老化情形,需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身體異常。
多發性骨髓瘤若能早期發現,預後效果較佳。如果能在第一期被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約75%、第二、三期則降為約50%。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無法被治癒的疾病,確診後的治療目標是以延長存活率及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為主。
圖/王銘崇副主任提供
王銘崇說,自己行醫超過20年,早年治療的患者完全沒人存活,但到了近十年,終於開始有「老患者」持續回來就診。20年前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平均不會活超過2年,但現在一半以上的患者,存活都可以超過10年以上。
提高存活率最大的功臣在於「藥物的發展」。他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以藥物為主,少部分需要做放療。治療方式會依照患者的狀況做一建議,年紀在70歲以下,建議可以做自體幹細胞移植,若身體狀況差或是有其他器官受損,則會建議做其他藥物治療,如化療、免疫調節藥物治療、蛋白酶體抑制劑、類固醇、單株抗體等。
多發性骨髓瘤的標靶治療中,免疫調節藥物、蛋白酶體抑制劑合併類固醇三種藥物使用,可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副作用較化療少,而健保會依照疾病的狀況給予給付。
王銘崇表示,藥物使用分為第一、二、三線,並分為針劑與口服,目前也可以提供口服使用的藥物,讓患者不用擔心疫情期間需要頻繁往返醫院,方便性提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王銘崇呼籲,多發性骨髓瘤樣態多,長輩千萬別把所有的不適症狀都當作正常老化,就醫時可多告訴醫師自己平常的不適感,也許多一次抽血檢查,就能及早揪出病灶,及早介入治療,避免被病魔折磨。
【廣編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