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陳大哥去年發現吞嚥困難、大便變黑、體重下滑,就醫檢查確診為食道腺癌第二期。他因經濟不寬裕,原本不打算治療,幸好家人替他盡力籌措費用,幫他順利完成手術,也有足夠的營養品可以補充,目前恢復良好,進食也無礙。
收治陳大哥的彰濱秀傳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榆涵說,食道癌顧名思義是從食道細胞所長出的腫瘤,又可分為比較上端的「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以及比較下端的「食道腺癌」共兩大類。其中在台灣以前者較常見,與抽菸及喝酒有很大關係。
食道癌的其他危險因子,還包含:常吃熱燙食物、醃漬類食物、曾誤食過腐蝕性物品(例如鹽酸)、胃食道逆流等,都容易傷害食道黏膜細胞。「不過抽菸和喝酒的風險最高,也因此男性罹患食道癌比例也比女性來得多,」黃榆涵說。
感覺吞東西卡卡 很可能是食道癌的警訊
然而,食道癌早期幾乎零症狀,除非是剛好接受健康檢查,做胃鏡意外發現,否則一般會是腫瘤大到阻塞食道,病人才會感覺到「吞東西卡卡的」,但此時就醫診斷,幾乎已落入第二期或第三期。
麻煩的是,食道癌第一期的平均5年存活率雖然還有60%~70%,但第二期之後就不到50%,第三期為20%~30%,第四期僅5%。「原因是食道附近有豐富的血流和淋巴,治療後仍有六成的復發率,且也容易轉移到頸部、腹部、或胸腔,必須再追加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黃榆涵解釋道。
這也是為什麼,醫師總會特別叮嚀,民眾一旦發覺吞嚥困難或疼痛,就要盡快接受胃鏡檢查,因為這很可能就是食道癌的警訊,若有異常才能盡早切片診斷、接受治療。
治療以手術為主 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食道癌會依期別而有不同治療策略,期別與腫瘤侵犯深度、周邊淋巴結侵犯的數目及是否有遠處轉移有關。
黃榆涵舉例,食道癌第一期如果沒有侵犯到黏膜下層,可透過內視鏡刮除病灶,但若侵犯到黏膜下層,仍得切除食道。至於第二期以後的治療,因為侵犯比較深及可能已有淋巴結侵犯,必須先進行化療和放療,再進行手術。
手術方式的選擇上,除了有傳統的開胸腹手術,另外也可以選擇胸腔鏡、腹腔鏡、及達文西等微創手術,比起傳統手術的傷口更小、恢復更快。不過達文西手術必須自費。
然而,部分病人因年紀大、有心臟或腎臟衰竭等合併症,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或是化、放療效果不好,無法有效控制腫瘤。
「此時會讓病人考慮看看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有機會可以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與控制腫瘤,只是這些治療自費昂貴,且很多仍在臨床試驗當中、無法確定療效會有多好,不過仍屬一線生機,」黃榆涵說。
針對食道癌病人的治療照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均會召集多科別醫師及癌症個案管理師共同討論治療計畫,幫助病人度過抗癌難關。
食道切除需重建 配合復健降低進食障礙
只是,許多食道癌病人害怕食道被切除,導致術後無法進食。黃榆涵表示,醫師會協助病人做食道重建,例如透過病人的胃來塑造細長的胃管,或是用腸子來取代食道。
不過,胃管畢竟非食道,蠕動功能比較差,所以病人術後一定要配合復健、多活動、及調整生活習慣,例如:細嚼慢嚥、少量多餐,飯後多散步、別馬上坐躺等。「最重要的是,有抽菸及喝酒習慣的人一定要通通戒掉,」黃榆涵強調。
由於食道切除及重建是一項大手術,化、放療也會讓病人不舒服。黃渝涵說,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對病人而言相當重要,通常有家人的照顧下,病人也能恢復得比較好。
黃渝涵也提醒民眾,平常除了應戒菸、限酒以外,熱燙的食物盡量放涼再吃,平時也要少吃醃漬食品,至於有胃食道逆流者則應積極治療控制,均有助遠離食道癌的威脅。
黃榆涵醫師小檔案
現任: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PGY
專長:
胸腔鏡微創手術(肺癌、食道癌、氣胸、膿胸、縱隔腔腫瘤、轉移性肺腫瘤、重症肌無力症)、食道與氣管支架置放手術
圖/黃榆涵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