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多歲女士,有長期便秘、腹部絞痛等困擾,原以為只是腸胃功能不佳,僅靠保健食品或開架式藥品治療,沒想到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腹腔跟腸繫膜有長達7、8公分的腫瘤,因為腫瘤影響到腸子蠕動,經切片檢查才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瘤」。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王銘崇主治醫師說明,在所有惡性淋巴癌中最多的是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第二多就是濾泡性淋巴瘤,國內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在過去佔比約為5%,但近年可能因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已逐漸上升至12%左右。
濾泡性淋巴瘤是惡性淋巴癌的其中一種分類,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裡面的B細胞淋巴癌,屬於低惡性度。如慢性病一樣病程慢,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若沒有不適症狀,只需持續觀察,未必需要積極治療。不過若是頸部、腋下、腹股溝等淋巴結腫大、不適症狀逐漸浮現,就該採取治療控制。
王銘崇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往在濾泡性淋巴瘤治療是以注射型單株抗體加上化學治療,或是注射型單株抗體搭配口服標靶藥物治療。一般而言,在初期6至8次的治療之後,會再進行2年左右的「維持治療」,其中有2成患者會在治療期間再度復發,或停止治療後淋巴瘤又很快再出現,就屬於預後不佳的高風險族群。
所幸「新型標靶藥物」問世,提供給曾接受至少兩次全身性治療的復發濾泡性淋巴瘤患者的免化療治療新選擇,幫助病人得到良好的疾病控制,對於身體的副作用也相對比較小,且健保於2020年底納入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消弭患者復發後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
王銘崇醫師補充,治療濾泡性淋巴瘤需要依疾病病程判斷,主治醫師會替病患做整體評估,決定治療方針,因此,遵從醫囑及配合醫師定期回診、追蹤,才能一同對抗疾病。然而,目前國內也有新的治療選擇,對於醫師而言也多了一個治療武器,實為醫病間的一大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