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額醫材上限管理已開始實施,雖然這是由各醫學會代表開會同意的結果,但醫界仍有反彈,認為若為保障民眾權益,應該補強「健保醫材比價網」,讓所有醫材價格公開透明,回歸市場機制,並公布各醫材療效,讓所有患者都能夠經由選擇,使用到合適醫材。
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黃文傑表示,醫材自付差額極端值分兩大類,一為各醫院針對同一項產品擬定不同價格,過分高價者就屬於極端值;一為水晶體、心血管支架等醫材本身的費用,若沒有針對功能分級,只是依照費用擬定極端值,與原本訂定上限措施並無不同。
舉例來說,塗藥支架要價十萬,看似昂貴,病人必須另付差額;選擇健保支架,患者無須補差額,但若五至八年後血管再度塞住,屆時又得動一次手術,從成本效益來看,反而用掉更多健保資源。
設醫材天花板 擔心反效果
台灣胸腔外科與台灣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學會理事趙盈凱分析,健保設立差額給付醫材的天花板,立意良善,但讓人擔心反效果,對病患及醫院、醫師影響深遠,只論項目,不管性能優劣,就一刀切下去,未來若連自費醫材也比照辦理,「這絕非好事」。一旦砍得太凶,加上我市場有限,未來新式醫材可能逐漸退出,或乾脆不進台灣。
取得自費碼 才能運用臨床上
趙盈凱認為,健保要做的是「讓所有醫材價格公開透明,並回歸市場機制」,定期公布各醫材療效,例如,醫療院所使用某些新血管支架,在累積眾多健保資料,整理心血管再狹窄率,公布於網站,讓病人自行判斷要使用哪一種支架,或選擇至哪家醫院動刀。
差額給付醫材外,事實上,健保署列管全自費醫材,除了取得食藥署核准證照,要進到醫院,還得通過健保署審核,取得自費碼,始能運用在臨床。
黃文傑說,每年近五萬名患者手術時使用縫合器,最近就有純自費手術縫合器被取消自費碼,醫師進行手術時,只能使用健保給付的舊款器材。該款新式自動手術縫合器優於傳統健保給付縫合器,適用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胰臟癌,以及氣胸、胃繞道手術。
新式縫合器給付 遠低於國際
健保刪除第三代自動縫合器自費代碼,是希望廠商同意比照第二代縫合器的健保價格,但給付價格遠低於國際售價,廠商無法接受。健保署取消自費碼,但健保署的好意卻讓第三代縫合器「暫時」消失台灣市場,讓患者無法自費使用。
黃文傑說,許多外科醫師切除腫瘤時,總戰戰兢兢,僅能使用第二代、甚至第一代縫合器,但切割縫合傷口崩裂機率較高,一旦裂開,只能趕緊以傳統開胸或開腹手術手縫針方式來止血。現行給付制度 讓醫師變弱勢
醫界也批評,健保針對同品項醫材擬定上限,卻漠視醫師技術,事實上,醫師技術才是無價,但現行給付制度卻讓醫師成為弱勢。以肺癌開胸等大手術為例,健保給付六萬點值,但經醫院重新分配後,醫師只剩下佛心的價值。
「有好的東西,為何不用?」黃文傑說,如果健保署不恢復新式縫合器的自費代碼,即使患者經濟許可、私人醫療保險提供給付,在接受外科手術時,也無法用到優質及安全的醫材,這實非患者之福,期盼健保先恢復自費代碼,保障病友權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