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乾癬病友說不想活了 民團盼檢討2年斷藥制
23歲乾癬病友近日焦慮憂鬱,因治療用藥期滿2年被斷藥,病灶復發,難以工作。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說,被斷藥的病友身心受折磨,她最怕聽到病友說「不想活了」,盼政府正視。
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台灣對抗2019冠狀病毒防疫成績好,但仍有不少乾癬病友因擔心感染,減少回診,增加復發風險;也有很多人因擔心病況,求助協會。
王雅馨說,近來接到一名23歲年輕女病友電話,病友哭著說「活得好痛苦」。她使用生物製劑大幅控制病況後,因不符給付條件只能「下車」斷藥,必須等到再度復發且達5成嚴重度才能再用藥。病友已經復發,難以工作,連門都無法邁出,卻還不到再用藥標準,對生命不抱希望。
另一名中年病友也遇到類似處境,被斷藥後,時時擔心病況復發影響工作,但病友上有高堂下有稚孩,如果復發、無法工作,全家也得跟著受累。
王雅馨說,乾癬是身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異常,皮層會加速生長,身體各部位表面都可能出現病灶,不具傳染性,但仍嚴重影響病友的人際和求職。
最近也被斷藥的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表示,乾癬現在有許多新藥可以治療,台灣健保也給付生物製劑,對病友是一大福音。但台灣也「獨步」全球,訂有用藥2年後斷藥的下車機制,導致很多病友好不容易控制住了,因為停藥又再復發,且可能因此產生抗藥性,後續再用藥效果不明也可能沒有其他藥物可換。
王雅馨表示,國外醫學文獻發現,乾癬病人如果因為表面病灶少一點,沒有繼續治療,但身體發炎狀況持續產生,容易併發心臟問題,近期也有病友因為心肌梗塞必須緊急開刀。絕非表面病灶改善就能斷藥,政策應該跟上病友的實際需求。
王雅馨說,有些病友因為經濟因素,每次就診申請用藥都被打回票,且醫療資源多在醫學中心,看診費用也貴,久而久之對就醫也意興闌珊。今年初協會已將相關提案送進健保署,希望放寬用藥給付條件,合理分配資源,不要貿然斷藥,增加病友的藥物可近性,增加患者的就醫意願。
乾癬不只是生理疾病,對病友的心理、情緒也造成重大負擔。王雅馨說,以前常常聽到病友說「不想活了」,現在也很擔心會接到類似電話。每當聽到病友復發後身心受創,這些痛苦她都走過也都理解,唯有政府伸出援手,才能協助病友正向對抗疾病。
為了支援乾癬病友,乾癬協會在11月1日將舉辦講座,分享有關乾癬、乾癬性關節炎及其相關共病的最新治療趨勢及保健。有意者可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K2pTKw6Uz87gdGKC8。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堅持實證精神 桂冠營養研究室只做正確抉擇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推出更多創新藥品,台灣民眾受惠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有故事的藥局 民雄七星藥局三代傳承
SMA基因療法 幫助孩子擺脫輪椅
學者建議/善用藥物經濟學 提升健康餘命效益
署長擔憂/創新療法太昂貴 納健保成巨大挑戰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衛福部擬禁<20歲買菸但准買吸食器 國民黨:掩耳盜鈴
職場上聽過最噁心的話 網齊呼:能者多勞、共體時艱
猴痘疫情擴散!WHO:全球已發現80例病例 遍布11國
擬洗腎前認識換腎 晚期肺癌實證給藥
健保署推動資訊上雲端 省錢更強化防疫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使用生物相似藥 我追不上歐美車尾燈
生物相似藥 健保署有條件擴增給付範圍
癌友僅1成認識生物相似藥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健保部分負擔 可望延後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量能緊繃 醫界籲延後健保新制
醫師法修正 外國學歷要甄試
猜你喜歡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張宇老婆蕭十一郎「鬼門關前走了一遭」!藥物過敏6大前兆,健保卡務必註記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骨頭痛像「被卡車撞到」是疫苗後遺症?別把疼痛合理化,當心副作用是乳癌復發!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運動醫學鐵三角缺一不可: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及醫師應各司其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疫情名家觀點/疫情升溫 避免醫療排擠 林口長庚院長程文俊:落實分級醫療是關鍵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護病比改1:7 兒童病房加津貼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生活自肅 閱讀配散步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蛋糕配咖啡 聽音樂紓壓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啟動好眠3原則:生理時鐘、睡眠能量、警醒程度,調整好三大系統睡出健康!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有打有保庇 阿公阿嬤疫苗打好打滿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