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灣東洋宣布獲得德國授權代理進口BNT新冠疫苗三千萬劑代理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樂觀表示,最快明年初可施打,引起國人對於國際研發進度的關注。
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說明會」彙整全球最新研發進度,同時表示,目前供給和需求間有14億劑的缺口,學者並以南韓資料預估,62%人口打過疫苗才能達成群體免疫,在台灣就是1426萬人。
公衛博士鄭雅中指出,中國與加拿大合作的腺病毒載體疫苗(Ad5)八月起在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羅斯等國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澳洲與荷蘭合作的重啟疫苗(BCG)、中國研發的滅活疫苗(CoronaVac)、另一隻中國減活疫苗(BBIBP-CorV)都在第三期臨床試驗,CoronaVac預計2021年初分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九月緊急批准BBIBP-CorV可用於醫護人員。
英國牛津大學的非複製型病毒載體疫苗(ChAdOx1)因不良反應事件暫停後,10月2日又重啟多國臨床試驗。美國Moderna基因疫苗(mRNA-1273)已於九月底發表老人族群的安全性試驗,正在美國進行三萬人臨床試驗。至於台灣取得代理的BioNTech基因疫苗(mRNA)正於美國、阿根廷、巴西、德國進行三萬人的第二、三期臨床試驗。
鄭雅中根據8月27日以前發表於期刊、新聞的資料估計,即便把廠房擴充、獲得補助的預計生產劑量都算進產能增量,全球疫苗生產量能估計是100億劑,然而,包括各國公告預定劑量等「必須供應總量」卻高達114億劑,中間出現14億劑的缺口。
如果要達成群體免疫,需要購買多首疫苗才夠?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這要同時考量疾病傳播率、疫苗有效性、病毒變異率、部分群體免疫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陳秀熙舉例說,一個疾病的傳播能力越強,就要更高的接種率才能達成群體免疫,例如麻疹病毒基本再生數高達12到18,疫苗必須接種高達九成才行。
公衛學者范僑芸以2019年2020年流感來估算,病毒基本再生數1.5,流感盛行率若高於34%就能達到群體免疫。流感疫苗有效性比較低,僅45%,所以疫苗接種率就得需達到74%,才能達成群體免疫。
公衛學者張維容根據南韓今年一到五月的1萬多名新冠確診病例預估, 如果完全不考慮疫苗有效性及疫苗成本,達成族群免疫所需的最低疫苗涵蓋率為51%。然而,如果考量疫苗有效性、疫苗單位成本,疫苗涵蓋率需提升至62%,才能達成族群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