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月經異常、體毛或痘痘狂長,當心多囊性卵巢症候群!9大飲食方式助改善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維他命是萬病救星?

‧書名:鐵與血之歌: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br>
‧作者:作者:蘇上豪
‧出版社:大邑文化
‧出版日期:2014/08/01
‧書名:鐵與血之歌: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 ‧作者:作者:蘇上豪 ‧出版社:大邑文化 ‧出版日期:2014/08/01

【文、圖/摘自大邑文化《鐵與血之歌:一場場與死神搏鬥的醫學變革》,作者蘇上豪】

維他命是救星?

在門診時間裡,我很樂意為病患做任何的病情解釋,包括疾病的診斷、治療,還有相關的預後等。雖然有時很秏費心神,但我卻樂此不疲。我相信教育和治療同等重要,病患有了正確的觀念,當他們面臨到切身問題時,才不至於無所適從。

不過,遇到了下面的狀況,我會泛起無名的頭痛,甚至不知如何是好。

通常的場景是這樣的—病患會從提袋裡拿出瓶瓶罐罐,將它們放在診間的桌子上,一一詢問我對眼前這些他歷經了千辛萬苦搜集到的保健食品的看法,想聽聽我的意見,看看那幾罐對他的身體有益處。

如果仔細去歸類那些保健食品,不難發現其中絕大部分是維他命的複方組合,其中偶爾也摻雜了些許魚油、草本植物的菁華等等。

面臨到如此情形,大部分我都是把問題推給營養師,請病患去好好詢問那些專家的意見。但是有時候還是會遇到很「盧」的病患,一定要我發表些看法,我這時不得不轉移話題告訴他們,任何保健食品,如同藥物一樣,過猶不及都是問題如果依賴某些保健食品就能健康久久,高枕無憂,那醫師去當保健食品的推銷員就好了。

對於我這種絕情的回答,除了少數的頑固分子外,大部分的病人都會知難而退,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而對於那些死不放棄、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我才會說出重話:

「維他命也是藥,除非有明顯的缺乏,不然多吃可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得不償失。」

或許你會認為我危言聳聽,但的確不少的研究報告指出,大部分強調規則服用、有保健療效的複方維他命製劑,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效果,除非像是改進骨質疏鬆的維他命 D,或是懷孕婦女補充的葉酸,貧血的年輕婦女服用的鐵劑,才會有一定的功效。

你可能也會問,為什麼 Google 搜尋引擎裡,會有超過千萬筆討論維他命功效的文章?如果沒有那麼重要,為何仍有那麼多人與學術單位,一直在做相同的討論,且樂此不疲?

關於這點,我一言以蔽之,那是由於廣告行銷的商業行為介入所導致。因為維他命補充品,可以說是商機無限,自然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舉例來說,從 1930 年代,第一顆維他命藥片被販賣開始,當時全美的年營業額不過七十萬美元左右,到了 2010 年,單就美國的保健食品年銷售額已高達兩百八十億美元以上,而且根據市調,全美約有五成三民眾有服用「保健食品」的習慣,比起 90 年代的四成,又邁進了一大步,更不要說歐、亞洲各國現在也急起直追的狀況。

如此龐大的商機,其目的是追求真正的有效嗎?2013 年12 月美國的《內科醫學會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了三篇文章,正好給前面那些亮麗的數據甩了三計響亮的耳光。

第一篇是由史蒂芬‧弗特曼 (Stephen Fortman) 率領的團隊提出的報告。他們對於四萬五千位五十歲以上的長者進行研究,發現他們並未因長期服用維他命補充劑而減低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二篇由法蘭辛‧ 格拉史汀 (Francine Grodstein) 領銜的研究,他追蹤了約六千位六十五歲以上男性約十二年之後,發現長期使用維他命 A、B、C、E 與 β 胡羅蔔素的他們,其認知能力與對照組無異(意即沒有老得比較慢);至於第三篇的論文是由朗瑪斯 (Lamas) 等人提出,他們找出了一千七百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給予大量的維他命補充劑,經過五年,發現其復發的風險並無明顯下降的趨勢。

對於上述研究,可正在服用各種複方維他命當做保健食品的讀者難以接受。但如同我前面所說的,應該將維他命視為一種藥品,也就是把它當成治療缺乏維他命時的手段。所以若拿它當做正常人的補充品,功效自然不顯著。在人類發現維他命的歷史裡,它本來就是種治病的手段,現在卻因為不明就理,再加上廣告推波助瀾,造成許多偏見與誤解。

底下我另外提出腳氣病與壞血症的故事,這些歷史也與維他命有關,看看人類為了找出解決它們的方法,所付出的心力與過程,這可比前面的數據有趣多了。

腳氣病在以米食為主的亞洲國家裡,早在醫學典籍裡就有記載,日本稱之為「腳氣」,中國的《黃帝內經》以及晉代的醫書裡,都有講到它臨床的症狀與治療的方法。

腳氣病的英文名字叫 “beriberi”,它的由來向來是眾說紛紜。1630 年荷蘭醫師賈克伯‧迪邦特 (Jacob de Bondt) 認為是錫蘭語中「衰弱無力」或「肌肉無力」轉變而來;十九世紀中葉, 英國的軍醫約翰‧格蘭特‧邁爾克森 ( John Grant Malcolmson) 則認為是來自印度斯坦語裡的「綿羊」之意,因為患病的人走起路來很笨拙,看起來像綿羊一樣。

在二十世紀初,研究腳氣病的波蘭化學家芬克 (Funk) 認為,米的外殼 (husk) 有一種胺類 (amine) 物質,缺乏該種胺類物質是造成腳氣病的主要原因。他稱此種胺類對人體很重要 (vital),所以將兩字 “vital”、 “amnie” 組合,就成為今日「維他命」(Vitamin) 的字源。

為何腳氣病會引起人類的注意?在十七、十八世紀時,西方列強開始不斷在亞洲強取豪奪,建立殖民地。起初他們認為腳氣病是一種亞洲國家特有的地區性疾病 (endemic disease),因為在白米大量生產前,它的盛行率的確不高,但是在 1870年工業革命之後,現代化碾米廠出現,以鋼鐵圓桶碾磨糙米,產生白澄澄的精米 (polished rice),失去了原先富含維他命 B1的外皮—「銀皮」(silver skin),使得以米食為主的國家,人民罹患腳氣病的情況日趨嚴重。

由於當時這個病狀也發生在監獄與軍營,讓傳染與中毒的臆測始終是研究的主流,但一直沒有人能夠正確分離出感染源或毒素。直到 1897 年爪哇的醫師艾克曼 (Christiaan Eijkman)的發現,才意外找出它的治療方法。

當時艾克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駐在爪哇的軍醫,承襲前輩醫師以精米餵食雞隻,造成牠們罹患腳氣病,於是他試圖找出腳氣病的病因。有次因為研究經費不足,艾克曼只好自掏腰包,購買便宜的糙米來餵食雞隻,卻意外發現這些雞隻竟然沒了腳氣病。

當時的艾克曼是感染學說的擁護者,雖然他用糙米的外皮治療那些有腳氣病的雞隻獲得成功,但他不認為雞隻是缺乏營養素,反而提出了糙米的外皮裡有「抗神經炎物質」可以治療腳氣病的假說。

艾克曼對這種抗神經炎物質的研究並沒有什麼興趣,一直試圖要找出某種造成腳氣病的感染源。此舉卻造成他的死對頭,荷蘭的另一位醫師埃瓦特‧凡‧狄倫 (Evart Van Dieren) 與他之間的混戰。

由於狄倫是腳氣病「毒物說」的擁護者,自然與艾克曼格格不入,兩人為了糙米裡的抗神經炎物質,大打筆戰,不只在往返的書信裡用了刻薄無禮的字眼對嗆,更在醫學期刊裡相互抨擊,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結果兩人在腳氣病的病因研究裡雙雙敗陣。

1912 年,英國的化學家佛瑞德克‧霍普金 (FrederickHopkins) 爵士,以及波蘭的化學家芬克兩人提出「腳氣病是缺乏維他命」的假說,並成功分離出糙米外皮中一種胺類物質(註8),慢慢將腳氣病的主流感染說與毒物說導向了「營養缺乏症」。

佛瑞德克爵士研究雞隻腳氣病的方式成了日後的典範,因為他餵食的方式多以「純化」食物的方式—以單純的醣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等,做為食物的來源,讓後世的科學家群起仿效。經由同樣設計單純的食譜,找出單一營養素缺乏症,慢慢發現一種種維他命。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知道很多缺乏單一維他命的疾病,如缺乏維他命 A 引起夜盲症,缺乏維他命 B2 會有口角炎,以及缺乏維他命 D 可能造成骨質疏鬆等等。

1929 年,佛瑞德克爵士和艾克曼共同獲頒諾貝爾醫學獎,前者是表彰他發現刺激生長的維他命,而艾克曼則是因為發現了抗神經發炎的維他命。

雖然腳氣病那時已逐漸被接受為營養缺乏症,艾克曼也懂得這個道理。不過他在得獎感言裡仍是花了很長的篇幅闡述感染與腳氣病研究的關聯性,字裡行間對於腳氣病終究會證明是感染所致,仍抱有那麼一絲的希望。

你可能不會認同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思考模式,但我認為得獎的貢獻並不是在於學說的對與錯,或者是發現了什麼驚人的祕密,點燃任何科學研究的星星之火,才是這些得獎人被認同的主要原因吧!

維他命 保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