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骨肉瘤年約新增五十名病例,乍看不多卻讓人防不慎防。醫師指出,骨肉瘤多源於個體基因突變,非遺傳而無法透過篩檢發現;這個疾病好發於十歲左右的孩子身上,這個年齡的孩子正快速發育抽高,往往會將骨肉瘤症狀錯認成生長痛,不慎延誤就醫。
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表示,骨肉瘤的致病機轉仍不明,多源於個體基因突變。病童可能在五、六歲到十三、十四歲左右發病,也有部分患者大於這個年齡才出現症狀。
骨肉瘤帶來的疼痛經常被誤認為生長痛,因為兩者好發的年齡雷同,且患者同樣經常會因為疼痛難眠;即使就醫,醫師也可能考量別讓這個年紀的孩子照太多X光,因此未能即時發現異狀。
孩子與家長能否區別生長痛或骨肉瘤帶來的疼痛,是決定預後的重要關鍵。吳博貴與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創始人陳木義為此跑遍台灣各地校園演講,但講著講著感到「我們會老,這樣的方式恐怕不夠有效率」,於是近年積極在網路上製作衛教內容,更設計宣導影片,目標是希望有機會得到教育體系支持,讓每個孩子都能看過。
吳博貴表示,生長痛與骨肉瘤的特徵仍有差異,生長痛位置經常不固定,骨腫瘤則會是定點疼痛,尤其常於膝、髖或肩關節附近發生。另外,生長痛可能在運動時減輕,但骨腫瘤疼痛則會在運動時增加。如果孩子或家長察覺身體症狀有異,應盡速赴骨科接受評估。
在治療方面,吳博貴說,一種方法是將帶著腫瘤的骨頭移掉、再放進人工關節,但人工關節使用時間有限;台北榮總傾向使用生物性重建,也就是用液態氮冷凍或高劑量放射線將腫瘤處理乾淨,再將骨頭放回病人身上,待它重新長回來,這種方法可讓患者保有較佳的骨骼功能與較長的骨骼使用年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