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凸顯出弱勢族群長期被社會遺忘以及忽略的慘況。台灣全國兒少安置聯盟今成立,原本人力就吃緊的安置機構,擔心一旦機構內出現確診個案,無人可擔任替手,盼政府給予解決之道,而口罩的配置各縣市不一,機構必須得自行想辦法,才能保護安置兒少。
根據社家署統計至去年底為止,約有3000多位兒少,因兒虐事件需要安置,或是司法轉介行為偏差的孩子,其中約六成安置在機構、三成安置在寄養家庭,百分之七則寄住在親屬家中。目前我國總計有120家安置機構,其中九成為民營。
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吳小萍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政府多次呼籲要降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但多數的兒少安置機構採「家庭模式」照顧,8到12人同時生活,寢室多為4人一間。
依照目前的防疫建議,一旦有人曾接觸過確診者,須採居家隔離,必須以「一人一室」,吳小萍說,以現有安置機構的空間來看「完全做不到」。
加上安置機構的照顧人力,長期短缺,若是有照顧人力須居家隔離或是居家檢疫,又或是自主健康管理十四天,採24小時照顧的安置機構,根本拿不出替代人力。
吳小萍表示,安置機構的照顧人力,必須要有輔導員資格,無法隨時抓人替代,行政人員一旦挺而走險,臨時披掛上陣,遇上稽查將立即挨罰。
除此之外,政府也未照料到弱勢的口罩防疫需求,吳小萍說,以新北為例,兩周前開始提供口罩給安置機構,配發頻率為每周一次,每人每周可拿到二片,桃園則是每人配發十片,但下一次不知道還有沒有,南投則是近一周才配發過一次,每人只拿到一片,雲林縣則是完全沒有口罩。
一位輔導員表示,人力不足的狀況下,口罩配送不足,安置機構的員工只能趁空檔,輪流拿著孩子的健保卡去排隊買口罩,否則物資根本不夠。
吳小萍呼籲政府正視兒少安置機構的特殊性,團體生活且多為高風險弱勢,盼政府防疫之餘,不該漏接任何需要安置的孩子,補足社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