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資料查詢系統」,今年1月到2月之全國流感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境外移入病例數資料,是近五年首次出現降幅,且降幅高達八成,反觀另外四年同期,病例數都是持平甚至微升。專家認為,這應該是為了防範新冠肺炎,邊境流動人員減少、全民落實個人防護的附加效益。
疾管署資料顯示,2016年由於霸王寒流來襲,一、二月病例數由240暴增為1047人,2017年因前一年爆發大流行,較多民眾體內仍有抗體,故一、二月病例數極少,僅48人、52人。
2018年後趨於常態,一、二月病例數多持平或緩升,2018年一、二月分別為217人、246人,2019年一、二月分別為254人、256人。不過今年卻出現了明顯的反常,一、二月病例數分別為363人、61人,降幅高達83%。
病毒專家何美鄉在兩周前曾預言,從流感病例數變化,可間接了解民眾的個人防護有沒有起作用。因為除了未經證實的空氣傳染理論,流感和新冠肺炎的預防方式,其實是完全一樣的。他預估,如果未來兩周內,流感病例能大幅下降,代表目前各級單位所宣導的、民眾落實的防疫作為,都是很有效的。
距離何美鄉的預言,剛好滿兩周了。上述統計資料特指流感併發重症,對疫情也有一定的指標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2003年因為SARS,促使全民戴口罩,當時也發現感冒個案幾乎不見了,今年流感也出現一樣的情況。一月底二月初以來,戴口罩的人明顯變多,合理推測這波流感疫情的變化,與邊境人員的管制、全民勤洗手戴口罩,有很大的關係。
但黃高彬觀察,流感疫情數據的下降,與民眾的就醫行為的改變也有關。民眾被疫情嚇到,就醫的動機變得比較躊躇,除非病況嚴重,否則不會輕言去醫院就醫,可能自行購買成藥解決,大醫院門診量都減少一成以上,也是可能原因之一。不過黃高彬認為,很難斷言這現象的好壞,建議透過大數據去了解相關的醫療品質,才知道這是否算是回歸正常分級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