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西根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經常在家裡做飯的人,更可能獲得較健康的飲食質量。
安娜堡密西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助理教授沃爾夫森(Julia Wolfson)的這份研究報告指出,鼓勵大家在家做飯是改善美國飲食習慣的關鍵策略之一。
該項研究使用了從2007年至2010年間美國的健康飲食指數(Healthy Eating Index,簡稱HEI)進行分析。
該數據包括8668名2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在24小時間兩次飲食的回收數據,每名參與調查者的指數得分介於0到100之間,越高分表示飲食質量越好。
結果顯示,有13%家庭每周會在家做飯0-2次,21%每周做飯3到4次,31%的家庭每周會做飯的5到6次,而每周會在家做飯7次以上的家庭,多達36%。
研究人員分析,每周在家做飯3次以上者,平均獲得的HEI分數比每周在家煮飯0到2次者高。
而每周在家做飯7次以上與每周在家做飯0-2次者相比,HEI平均可增加2.96分。
另方面,研究顯示,同樣在家煮飯7次的高收入家庭,所增加的HEI分數更高,達5.09分;而每周在家做飯7次的低收入家庭,HEI分數則僅增加2.68分。
數據指出,65歲以上、西語裔、外國出生、教育程度較低、失業、家庭收入較低、已婚、四口及以上之家、拿糧食劵福利等族群,每周在家做飯7次以上的機率較高。
至於是否高收入族群與上述低收入者在家做飯次數儘管相同,但健康飲食分數仍有差別,則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
沃爾夫森說,透過該項研究證明,協助更多人增加在家做飯頻率,是達到飲食健康目標的方法之一,而如何確保各種收入家庭都能做到健康飲食,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