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舉辦「打造北醫雙和大學城」系列活動,第一場健康養生講座「正念飲食:找回您的幸福」今天在雙和醫院開講。出席學者指出,近25年全球人口攝取鈉、加工肉品、含糖飲料過多,是癌症與慢性病根源。他們建議國人落實正念飲食,凡事往好處想,出入要平衡,以維持身體健康。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教授韓柏檉說,根據1990到2015年全球195國的「膳食風險對健康的影響」統計,人們普遍攝取不足包括全穀類、蔬菜、堅果種子、奶類;攝取過量的則有鈉、紅肉、加工肉品、反式脂肪酸及含糖飲料,長期下來,身體容易出現發炎反應。發炎就是慢性疾病、癌症等病的共同根源,應從正確飲食來調整。
講座也談到人們面對滿桌食物,該如何下筷?營養學博士吳映蓉說,先從蔬菜、菇類及藻類吃起,接下來依序為蛋白質類、全穀根莖類、水果類。至於該吃多少,他現場分享「吳氏懶人計算法」。
吳映蓉說,懶人計算法不算熱量,直接算份數。以水果及全穀根莖類為例,一天所需份數都是體重除以10,再乘0.5。以體重60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要吃的水果及全穀根莖類都是三份,水果每份為三分之二碗,全穀根莖類每份為一平碗。
吳映蓉表示,每天的蔬菜比水果多一份,每份為煮熟後的三分之二碗,至於豆蛋肉魚類則是體重除以10為一份,魚肉和瘦肉每份約半個巴掌大,蛋一份為一顆。
營養學界權威、前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說,多數民眾無視威脅健康的潛在因素,例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在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
謝明哲說,身體健康有60%要靠自己照顧,15%來自先天遺傳,10%受社會條件影響,8%仰賴醫藥,7%和氣候及地理條有關。如要擁有健康的人生,得先從愛惜自己做起。
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飛鵬說,人類靠吃來維繫感情,好好地吃是件重要的事。建議大家養成「正念飲食」的觀念,也就是所有飲食都往好處想,只要把握入、出平衡的原則,身體自然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