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被視為「五大皆空」之一的外科,最近「谷底回春」,高雄醫學大學附院外科今年招收住院醫師,近50人報名,創下14名滿招紀錄,有來自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外籍醫師,也有3名女生投身外科。高醫說,過去外科醫師注重師徒傳承,最近一改教學方式,新生代住院醫師可共同研擬教育方針。高雄榮總外科今年也首度出現滿招,外科部長許書雄說,待遇福利都加強,果然吸引較多人來報考。
高醫外科部長郭耀仁回憶,2013、2014年各院外科住院醫師招募跌至谷底,年年開缺只招到一半,人力嚴重缺乏,主治醫師幾乎每周輪值一次夜班,去年起情況改善,中北部醫學系畢業生不少人南下參加住院醫師招考。
郭耀仁說,高醫外科為招募優秀年輕醫師,近2年南征北討大力行銷,調整住院醫師工時、獎金及訓練制度,讓低迷許久的外科有了回春跡象。
外科生力軍王育婍是台大藥理學研究所畢業後,攻讀高醫大後醫系,畢業後決定留南部發展。王育婍對外科情有所鍾,希望發揮女生善於與人親近、溝通的優勢,成為術德兼備的醫師。
高醫附院院長侯明鋒說,過去外科醫師注重師徒傳承,最近一改教學方式,讓年輕住院醫師加入教育委員會,共同研擬教育方針,也提供許多福利和獎勵措施,吸引年輕醫師投入。
義大醫療體系策略長蔡易廷表示,早些年外科醫師曾出現「R0」(住院醫師第0年)畸形現象,也就是很多醫師不想走外科,寧可在院內等待「卡」其他熱門科系住院醫師缺,一等2、3年,一直無法當上住院醫師,「這種狀況是不對的,衛福部也注意到不妥」。
相較於外科系,蔡易廷認為,目前許多醫院碰到的棘手問題,反倒是「內科招不滿」,內科醫師薪資不如外科,處理疾病的複雜度也高,大醫院內科醫師招不滿,當10餘年主治醫師仍要值班,年輕醫師看在眼裡,影響投入意願。
部分內科醫師認為,待在大醫院除了值班,要兼顧教學、研究及負擔基本的臨床服務,太過勞累寧願出走,這是醫療市場的一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