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四肢無力、老是跌倒,可能是「肌少症」的問題。肌少症是高齡者常見的健康議題,2016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而非正常老化的現象,可能增加高齡民眾跌倒、衰弱、失能的風險。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今天正式發表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的更新,除根據文獻修正數值外,更加入自我評估和社區介入的部分。
肌少症的診斷標準過去多沿用歐美的肌少症診斷標準,但亞洲人和歐美人的體型和飲食皆不相同,因此2014年首次收集亞洲國家的資料並發表亞洲版本的診斷標準。
今年發表滿5年,由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帶領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整合更多臨床數據,並在新版本中強調社區介入的重要性。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根據台灣過去的臨床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大約有7-10%民眾具有肌少症,相當於全台有超過30萬的肌少症長輩。
但過去提出的診斷標準僅有框架和建議,主要仰賴醫療院所以肌肉量作為肌少症的判斷標準,難以達不到預防的效果。
陳亮恭表示,更新後的診斷標準主要加入自我評估的部分,以小腿圍量測來說若男生小於34公分、女生小於33公分,另外搭配SARC-F問卷或是SARC-CalF評估,三者任一項異常,就需要到社區與基層醫療場所進行包括握力和起立坐下的肌力評估。
陳亮恭表示,若是評估病患有肌少症疑慮,首先必須評估是否做好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管理,以免肌肉量繼續流失。另外,需轉介醫院進行精確的肌肉量評估,基層醫療院所也應提供民眾正確運動與飲食的建議,甚可轉介社區相關據點進行失能預防介入等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