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33歲的劉先生身上有著很多光環:醫學博士後、業內精英、年輕有為。儘管從事醫學研究,但他還是不禁感慨,自己對疼痛的認識太少了。
莫名的頸椎疼痛,幾乎看遍了骨科專家,卻始終找不到疼痛的來源。劉先生痛了兩年,忍了兩年。直到走進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疼痛門診,疼痛原因才水落石出。
對許多患者來說,“疼痛科”是一個陌生的地方。實際上,這個科室和很多人息息相關。
疼痛科到底看什麼疾病呢?簡單來說,就是診療那些以慢性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很多疾病雖然都表現為疼痛,但其本質卻包羅萬象、錯綜複雜。這裡的醫生像火眼金睛的“偵探”,找到疾病的蛛絲馬跡;又像神奇的“魔術師”,化解患者久治不癒的疼痛。
兩年來頸椎莫名疼痛 卻找不到病因
劉先生是杭州人,從事醫學基礎研究工作,目前正在一所知名高校做博士後研究。
“兩年前,我剛開始做博士後研究,實驗室里工作比較忙,每天10多個小時都泡在實驗室裡,最長的時候每天工作超過15小時。說實話,那段時間工作壓力、心理壓力都挺大的。”
劉先生說,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慢慢發生異樣,出現莫名的頸椎疼痛。一開始以為只是普通的頸椎勞損導致,只要休息好了就沒事了,沒想到後面竟痛得難以忍受。
“那種痛是非常劇烈的鈍痛感,就好像骨頭和肌肉在劇烈摩擦。”回憶起當時的感受,仍令劉先生感覺到心有餘悸。
劉先生到醫院骨科就診,醫生為他開了檢查單,做了頸椎的CT、磁共振等檢查,可檢查結果出來,並沒有明顯的頸椎問題,如此劇烈的疼痛從何而來?
醫生找不到原因,只能開點止痛藥,讓他在疼痛難忍的時候緩解一下。可止痛藥吃下去根本不起作用,還是痛得厲害。
為了緩解疼痛,劉先生嘗試過游泳,市面上所有可以緩解肩頸疼痛的儀器幾乎都試了一遍。他也曾懷疑,是不是家裡的床墊不好,才導致頸椎出問題?為此,他還特意去換了一張新床墊,可疼痛依然沒有改善。
兩年來,劉先生陸續看了不少骨科專家,連上海的大醫院也去過了,做了很多檢查,依然沒有找到疼痛的原因。
“白天還能通過工作來轉移注意力,可是一到晚上,疼痛感尤其明顯。好不容易睡著了,沒過多久又被痛醒,一個晚上要醒來10多次。”
劉先生說,那段時間真的很痛苦,不僅身體上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精神壓力也很大。不知道這疼痛是怎麼來的,更不知道怎麼緩解。
圖/ingimage
被確診為「纖維肌痛症候群」這種痛比生孩子還痛
後來,劉先生在一次學術交流中,偶然遇到一位疼痛科醫生,聊起自己的“怪病”。對方聽了他的描述後,建議他去疼痛科就診。
“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頸椎管狹窄壓迫神經引起的疼痛,所以從頭到尾都在骨科就診。對於疼痛科,我真的不太了解。”
嚴敏教授根據劉先生的症狀,以及檢查發現有明顯的壓痛點,診斷他得的是一種叫“纖維肌痛症候群”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仍不十分明確,特點是中年女性高發,男女發病比例為1:5,雖然男性發病率比女性低,但往往症狀更嚴重,疼痛感更強烈。
做了疼痛評分,疼痛指數到達8級,堪比女性分娩疼痛。
“雖然沒有體會過生孩子的痛,但我以前打籃球時不小心摔傷,腳踝骨折做了手術,都沒這個'怪病'來得痛。”劉先生說,回想自己活生生痛了兩年,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都很糟糕,真的是不堪回首。
經過兩個月左右的藥物治療,目前劉先生的頸椎疼痛消失了,工作和生活都恢復了正常,現在兩週來複診一次。
浙大二院疼痛科主任嚴敏教授說,臨床中發現,纖維肌痛症候群的發病率並不低。主要症狀以頸肩背部疼痛為主,並且有明顯的壓痛點。但幾乎所有的檢查都是陰性的,特別容易被誤診或漏診。很多患者雖然痛得不得了,但醫生往往會認為患者沒有得病,只是心理作用。
除了疼痛,纖維肌痛症候群患者還伴有睡眠不佳、疲勞無力、情緒易激動或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甚至抑鬱。這些症狀也會影響到家人,所以“一人得病,兩人看病”的情況在門診並不少見。
前不久,嚴敏教授就接診了一位40歲出頭的女患者,姓姚。來的時候愁眉不展,帶了厚厚的一沓片子和化驗單。她全身疼痛已經2年多了,嚴重影響生活,兩年來看了許多醫生,做了數不清的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醫生說她沒有病,只是心理作用,讓她去精神科看看。
可姚女士卻實實在在感受到身體上的疼痛,“我渾身很痛,但這種痛說不清楚,沒有人理解我,有時候想想真的不想活了!”
同樣痛苦的還有姚女士的丈夫,自從妻子得了這個“怪病”,經常夜裡要起來給她按摩,自己也睡不好,白天工作力不從心,甚至連夫妻生活也受到了影響。
姚女士到浙大二院疼痛科就診後,嚴敏教授是第一個明確告訴她“你是得病了”的醫生。她的“怪病”,是由“纖維肌痛症候群”引起的。
“纖維肌痛症候群”需要按時、規則的服用藥物來緩解症狀,衝擊波等物理治療可緩解疼痛,陽光下的戶外活動可以改善患者的狀態,同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等疼痛症狀慢慢緩解、睡眠質量提高後,就可以逐漸緩慢的減藥直至停藥。
經過兩個月的藥物和自身調整,姚女士的症狀基本緩解。
圖/ingimage
疼痛是很多病症的伴隨症狀,是每個人一生中體驗最早、最頻繁的一種感受。
嚴敏教授說,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當出現疼痛時,普遍認為疼痛只是一種症狀,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不然,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是身體發生疾患的“求救信號”。特別是慢性疼痛,是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嚴重問題。
在醫學上,慢性疼痛指持續3個月以上原發疾病或組織損傷癒合後持續存在的疼痛,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第三大健康問題。
中國遭受疼痛折磨的慢性疼痛患者高達8000萬,其中只有不到65%的慢性疼痛患者前往醫療機構就診。在一項針對2779名65歲以上患者的調查中,約50%的患者每天都有疼痛感,21.6%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藥物或其他鎮痛治療。
有統計顯示,50%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持續時間至少為2年,20%的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持續時間20年以上。47%的慢性疼痛患者因疼痛導致步行困難,65%的患者因疼痛導致睡眠不足或無法入睡。
圖╱123RF
急性期疼痛持續超過一個月如果不干預 會變為慢性疼痛
有些急性期的疼痛如果持續一個月還沒有緩解,又沒有進行相對應的處理,神經功能會慢慢發生改變,患者對疼痛的感受會越來越敏感,疼痛程度也會逐漸增加。
嚴教授曾接診過一位70多歲的大伯,姓楊,來自江西。20年前,楊大伯因為嚴重的胃潰瘍大出血,手術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手術後,他一直感覺到傷口部位隱隱作痛。剛開始疼痛不是很明顯,他也就一直忍著,沒想到忍痛七八年,疼痛感越來越劇烈。
楊大伯一直懷疑是早年的胃部手術沒做好,後來因為痛得實在沒辦法,他要求做剖腹探查,找到疼痛的原因。可醫生手術開進去,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這些年來,楊大伯一直被莫名疼痛折磨,吃了止痛藥也不管用,他還懷疑自己是得了惡性腫瘤或其他未知的疑難雜症。為此,他幾乎跑遍了醫院所有的科室,做了很多檢查,可結果都是正常的。
直到四年前,楊大伯來到浙大二院疼痛科就診,這才找到疼痛的罪魁禍首,是因為20年前手術後的疼痛沒有及時處理,從而引起長期的慢性疼痛。
“像這樣的病人並不少見,不少手術後出現持續疼痛的病人,不知道如何緩解疼痛,長期忍受著疼痛折磨。”
嚴敏教授提醒,其實疼痛本身是一種疾病,不能忍。有慢性疼痛及疼痛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的情況時,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對疼痛進行評估,以明確疼痛類型及原因,並進行針對性的干預治療。
本文摘自搜狐網《浙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