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剛結婚的新人在參加完婚宴後,醉酒的他在喝到興起的時候,為了能夠保持持久的戰鬥力,結果在上廁所時用手摳喉,然後將肚子內的酒精以及不可描述的混合物吐得酣暢淋漓,然後繼續“奮戰”。
但結果在摳喉嘔吐過程中,這位新郎突然感覺肚子痛,難以忍受,結果疼得越來越厲害,最後只能送去醫院,結果一查是急性胰腺炎。
好在及時搶救,這位新郎最終保住性命,醫生強調若時間一旦晚了,還真可能性命不保。
急性胰腺炎主要損害胰腺和鄰接的部位,而嚴重急性胰腺炎還會伴隨持續性的多器官衰竭與嚴重感染,若一旦出現這類情況,死亡率可是超過30%。
好端端摳個喉 怎麼就出事了?
事實上,很多喝酒的人總喜歡自己酒後摳喉催吐來緩解酒精,其原理將手指伸進口腔,刺激喉嚨一個叫“會咽”的部位,從而產生噁心感,達到催吐的目的。
醫學上也會採取這樣的方法,但主要是為了挽救那些藥物中毒或食物中毒的患者,且催吐的前提是要求這個人保持意識清楚。
雖說這樣方法在一定程度能夠達到緩解酒醉,但這樣動作卻很危險。
為何會很危險呢?
比如在摳喉的時候,如果指甲鋒利或摳的動作比較粗暴,咽喉部很有可能被摳破;
比如在催吐的過程中,如果喝酒的人意識不清,好不容易吐出來的食物就會容易被誤吸到氣管,引起窒息;
再比如如果強制性嘔吐,還能損傷食道,輕者會引發食道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嚴重還可能會引發大出血,而且長期催吐還會影響消化道正常運轉,損傷消化功能。
我也好幾次這樣催吐,又不見我有事呢?
這樣機率雖然不是很大,也有不少人曾試過自己喝醉後摳喉催吐,也似乎沒什麼發生太壞的事情,但這樣危險卻的的確確存在,難道真的有必要用自己的性命去賭這一把嘛?
喝多了,我該如何解酒呢?
從酒精代謝過程來看,“靠譜”的解酒主要有這兩個過程:第一延緩酒精在胃腸道吸收;第二是真正解酒,還得增加乙醛脫氫酶和乙醇脫氫酶的數量,或者提高兩者的活力。
第一點還能喝酒前吃點食物墊墊肚子,又或者喝酒時隨時吃東西喝水,促進酒精隨著尿液排出,還能補充水分與礦物質。
但第二點這種還真無法靠人工來操控,由於乙醛脫氫酶和乙醇脫氫酶的數量與活性是遺傳決定,目前醫學上尚未能發明有效藥物來提高。
咦?那解酒藥呢?
有些解酒藥吃起來感覺蠻舒服啊?這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這些“解酒藥”大多數都含有利尿、止痛或興奮成分,那些喝醉者服用後會感到清醒與舒服,緩解了頭痛、噁心等不適感。
但問題是,這些藥也是藥啊,它們根本無法真正“解酒”,相反肝臟在處理酒精代謝的同時,還得“抽出”一部分精力都代謝這些外來藥物,到頭來還不是一樣增加肝臟的負擔?
到底如何才能更好“解酒”呢?
若你本身不能喝酒的人,但面對無法推脫的喝酒應酬,那小康醫生只好建議你:在酒桌上喝完兩杯後,就來一句“ 對不起,有點暈,我喝多了 ”。
畢竟除了不喝,裝醉才是最好的解酒藥。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