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療法(homeopathy)已存在歐洲200多年歷史,被不少歐美國家認同,其開山始祖為德國醫師哈尼曼(Samuel Hahnemann)。
據了解,哈尼曼當年在翻譯英國古典醫學書時發現,當病人無藥可用時,醫師把藥再加重就會醫死病患。另外,他也曾親嚐瘧疾藥,從低濃度吃到高濃度,發現高劑量使他產生類似瘧疾症狀,並將這現象歸類為「以同治同」。
哈尼曼懷疑,或許藥物濃度愈低時效果愈好,於是拿各式生物或礦物等物質進行稀釋震盪,做成微量製劑再交給病人使用,沒想到症狀緩解。他因此推動順勢療法,並吸引不少人追隨,成為另類療法的大宗。
順勢製劑的濃度到底有多微量?台灣順勢醫學會前理事長、開業皮膚科診所醫師鄭世富說,製劑原料每次以1:100兌水稀釋,不同製劑稀釋次數相異。若稀釋30次,濃度為10的負60次方,「猶如將一粒砂糖丟進游泳池內的濃度。」
「我起初對微量到幾乎不存在的順勢製劑,幾乎是不相信的。」鄭世富說,他40多年前在台北榮總服務時,就曾聽當時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創立主任鍾傑提過順勢療法,但他心中存疑,也沒多和鍾醫師討論。
鄭世富說,他20年前移民加拿大,買了一本順勢療法的書閱讀,但因為讀得一頭霧水,於是丟在一旁。直到十多年前禽流感和SARS流行,不少民眾利用順勢的某一款製劑來提升自癒力。
「當時我再回頭拿書來讀,發現這款製劑其實60年前就存在了,而且原料來自野鴨的肝臟,製程中被稀釋震盪200次。」鄭世富認為,這是多一個幫病患緩解症狀的機會。
該事件激起鄭世富對順勢療法的興趣,返台後不久就參加剛成立的順勢醫學會,深入研究順勢療法。
鄭世富說,他行醫40多年,皮膚科門診總會碰到有病人是不明原因的皮膚癢,而且是奇癢無比。由於「癢」的原因是抗組織胺作怪,西醫多半會開立抗組織胺止癢,或是開立類固醇藥物,但對少數病人而言,猛吃藥、猛塗藥都沒效。
前陣子鄭世富就碰到一名女性,全身被濕疹糾纏了4到5年,皮膚爛爛的,四處求醫無效,輾轉來到他的診所。因健保藥物大同小異,他問女子要不要試試順勢療法,「一周後回診,她的皮膚就改善許多,病人症狀得到緩解。」
鄭世富分享一款外用順勢製劑,其主成份為「蜂毒」。他說,蜂毒會造成皮膚的紅、腫、癢、痛,當病人因跌打損傷或長疔瘡等造成的皮膚不適症狀,使用製劑是「以同治同」的概念。
雖然順勢療法對病人的效果不一定都明顯,但鄭世富說,他認同在正統治療遇到瓶頸的時候,將順勢療法作為西醫的輔助治療,讓病人有更多的選擇。
鄭世富呼籲,有健康問題或任何症狀表現,仍應先尋求醫師幫忙,受過專科訓練的醫師能看到症狀後面的問題,並提供最好的處置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