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因為吐血到醫院看診,檢查證實罹患胃潰瘍,但他自認飲食和生活習慣正常,不解為何會罹此病,事後發現是為了膝痛吃太多止痛藥,過度刺激腸胃所致。
錢江晚報報導,60歲的顧先生某天起床後感到胃部不適,刷牙時吐出咖啡色液體,午睡後又感到一陣噁心,這是竟吐出血塊,他嚇得趕緊去看醫生。
醫生問診時得知顧先生不僅吐血,先前還排過黑色大便,懷疑他有消化道出血,為他安排住院和胃鏡檢查,發現他罹胃潰瘍,吐血正是胃黏膜潰爛所致。顧先生感到很疑惑,他自稱不煙不酒,三餐也準時正常,幾乎沒有胃痛過,不知為何會得胃潰瘍。
醫生進一步詢問和查閱病歷,發現了事情癥結,顧先生兩週前因膝關節痛在家附近診所就醫,醫生當時開一週的止痛藥給他吃,並提醒藥物會刺激腸胃,若病情緩解就自行停藥。
顧先生吃了一週後覺得沒有任何不適,就自己去藥局再買一盒來「鞏固」病情,直到現在還在吃。
醫生告訴顧先生,止痛藥分為很多種,市面上賣的止痛藥大多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導致腸胃道出血、潰瘍和穿孔的副作用,腸胃道潰瘍病史的患者應謹慎食用,當腸胃病情復發時,就應該立刻停藥。在看診時也該主動告知病史,讓醫生開出適合的藥物,服藥同時可以採取相應措施預防消化道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