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經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媽媽經
一位美國女性從青春期起,臉上就有大面積粉紅色斑紋,有時候臉部還會出現像氣球一樣的突起物,據報導她罹患了腦動脈血管畸形(AVM),外貌怪異到連她的初戀男友都假裝不認識她,後來進行多次手術,終於不再擔心血管瘤破裂的威脅。
開業診所院長童盛麒表示,動靜脈畸形患者的血管內壁厚薄不均,在支撐力不足的部位遇到血流壓力大之處可能會往外膨出,臉部因為皮脂和肌肉層薄,才會造成膨出的血管在臉部最薄的部位像氣球一樣突出來。
童盛麒說,我們的血管構造分成三層,最內層是內皮細胞,也就是血管內膜,中間則有中膜,這層中膜有內彈性板,再來則是外彈性板、平滑肌細胞,最外層是血管外膜,血管管壁中還有彈力纖維,確保血管受到血流通過時可以承受血流的壓力。
而腦動靜脈畸形的患者血管先天上有缺損,致使血管內血管壁厚薄不勻,有些部位的動脈壁缺乏彈力纖維或彈力纖維不足,有些則是血管平滑肌太薄或是缺乏平滑肌,造成部分血管壁只有單層,或只有增生的內皮細胞和膠原纖維,因此一旦有大流量的血液,一旦無法承受血流壓力時,就會使管壁結構發生異常血管擴張變形,如果血管壁受損,還可能破裂出血而引發生命危險。
在身體內的血管壁異常因為有身體筋膜和肌肉層包覆,血管不會向外膨出,但是我們臉部尤其額頭、下巴只有薄薄一層皮,沒有肌肉壓力的包覆,血管壁異常的部位就可能像報導中的美國女子,臉部像冒出紅色的氣球。
腦血管畸形一般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腦血管發生變異而形成,屬於先天性、非腫瘤性的發育異常,所以發病時常在青春期前後,除了腦動靜脈畸形以外,也可能以海綿狀血管瘤、靜脈畸形和毛細血管擴張症等病症出現,依照血管異常的情形,發病年齡二十到四十歲間,尤其是腦動靜脈畸形一旦在腦中形成血管瘤,腦血管瘤破裂常是造成年輕族群腦出血致命或引發殘障後遺症的原因。
童盛麒說,腦血管畸形患者的治療,包括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的放射線照射治療,以及在發生血管瘤的部位注射硬化劑,利用它造成的局部纖維化反應,使血管瘤萎縮,另外,也有在X光導引下,將栓塞物經由導管放到血管瘤的裡面,使血管瘤產生發炎反應而慢慢萎縮。
或是使用導管把雷射光或高頻電極,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伸入要治療的異常血管瘤部位,雷射或高頻電極產生熱能,可以使血管瘤的血管壁乳化、凝固、收縮,血管瘤被破壞後會逐漸縮小,一般只需進行一次治療,較大的血管瘤或多發性瘤體可能要進行二到三次治療,由於這種治療不會損傷正常組織,所以不會留下疤痕,常用在嬰幼兒血管瘤、草莓狀血管瘤、深層肌間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等治療。
不過部份患者還是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而且也不能忽略的是,有些患者血管異常的部位比較多,除了頭臉部比較容易被發現以外,在體內的動脈脈畸形如果形成大型血管瘤,一旦破裂,隨時都可能成為健康的不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