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年開放糞便移植特管辦法後,林口長庚前後執行5名案例,其中一名年僅3歲男童,他反覆性發炎性腸道疾病,腹瀉血便,藥物無法改善,最後接受姊姊糞便,植入後症狀明顯好轉。醫師表示,糞便移植目前雖僅針對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相信未來可用於憂鬱症、自閉症、肥胖等疾病。
林口長庚昨天也宣布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及「微菌銀行」。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研究顯示,腸胃道菌叢與許多疾病有關,腸道菌叢正常將可達治療效果,目前被證實對「困難梭菌」的治療效果最好。
邱政洵解釋,一般人不會感染困難梭菌,常見免疫力不佳、具潛在性疾病,需長期或大量服用抗生素治療的患者,因腸胃道菌相改變,此時容易感染困難梭菌,導致腸胃道併發症,如偽膜性大腸炎、毒性巨結腸症。
過去在治療困難梭菌,須投以抗生素,但邱政洵說,困難梭菌就是因為服用太多抗生素導致,抗生素治療效也不佳,目前若透過微菌叢植入術治療,治療效果接近100%。
林口長庚目前執行的5名案例中,分別為3歲、5歲、74歲、87歲以及88歲,有3位接受親屬糞便捐贈,有2位沒親屬支援,接受林口長庚的糞便銀行中健康捐贈者的糞便。
邱政洵表示,糞便移植與器官移植不同,糞便隨時都有,但要符合捐贈條件,需經嚴格審核,包含抽血、檢驗等,且若有服用「益生菌」,就無法捐贈。目前長庚糞便庫中存放3到5位健康捐贈者的糞便,依美國建議,1年到1年半內就得使用完畢,時間一到就得汰舊換新。
邱政洵表示,目前多運用在治療困難梭菌,但已有研究開始針對憂鬱症、自閉症、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做研究,相信未來的適應症會愈來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