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打呼,還怎麼睡都睡不飽,到醫院想接受睡眠檢測卻又得等上一年半載。為解決等床問題,衛福部雙和醫院與美國賓州大學及科技業者合作,推出居家睡眠檢測與照護平台,民眾只要帶儀器回家並於就寢前穿戴好,最快一個晚上就能確認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讓醫師盡速依病情輕重提供最合適的治療處置與照護。
「2019台北醫學大學暨賓州大學睡眠醫療聯合研討會」今天舉行,雙和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劉文德透過專題演講「AI精準睡眠與居家檢測」,分享睡眠醫學最新的發展趨勢及成果。
劉文德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全球盛行率約10%,但東方人的鼻形較窄、呼吸結構較差,所以盛行率比西方人來得高,推估至少15%到20%的民眾有此毛病。而且年紀愈大愈嚴重,男性比女性多。
但許多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卻不自知,劉文德解釋,其症狀包含高血壓、慢性咳嗽、失眠、半夜醒來或精神不濟等,不少患者第一時間是去診所看病。但診所醫師即使發現患者症狀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引起,卻沒設備可檢測。
而當病人改去大醫院的睡眠醫學中心求診,想接受睡眠檢測,但不只得在醫院睡上一晚,排床還得等上好幾個月。劉文德舉例,該院每個月平均開出500張檢測單,「但我們一個月能測完300人就不錯了。」平均得等床4到5個月。
若因等床麻煩,患者直接放棄接受檢測與治療,劉文德指出,病人未來出現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將是正常人的三到五倍,而罹患失智症、巴金森氏症、慢性咳嗽、胃食道逆流及失眠的機率也高。
此外,患者也會因長期睡眠品質差,隔天上班上學精神不濟,影響工作及課業表現。另有研究發現,飽受夜尿之苦的人,五成是因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
雙和醫院睡眠醫學團隊最近與美國賓州大學及科技業者合作,不只是推廣居家睡眠檢測儀器,讓患者回家就寢前穿戴檢測,免到醫院排隊等床,科技業者也提供雲端平台,讓醫師可輕鬆於雲端解讀檢測結果,進而制定後續治療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居家睡眠檢測儀器的偵測導線只有三條,分別測呼吸量、胸部起伏及血氧濃度,是傳統檢測儀器導線的四分之一,攜帶方面、干擾也少,當事人也能感覺更自在。
此外,劉文德也鼓勵診所醫師加入合作行列,不必自己購買檢測儀器和建置雲端平台,就可使用資源,同時還有業者聘雇的個管師能提供患者的後續追蹤照護,減輕診所的個管人力負擔。
北醫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暨精神科主任李信謙說,美國睡眠醫學會於今年初公布的指導綱領指出,居家睡眠檢測將逐漸取代醫院的多導檢測,居家檢測的便利性讓睡房變成病房,也讓「虛擬病房」的概念成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