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藝人馬如龍今傳出小腸破裂引發敗血症,裝上葉克膜維持生命中,新光醫院稍早也證實卻有此事。由於馬如龍先前因肺癌接受化療,據傳馬如龍6月1因腸道問題接受手術,術後不到一周小腸破裂,引發敗血症。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希賢表示,以國內醫療技術,腸道切除或是縫合失敗率極低,皆在3%以下,推測應是化療,使免疫力變弱,感染後才會快速引發敗血症。
許希賢表示,一般腸道手術,在患者腸道的最佳狀態時進行,手術風險極低,大腸手術失敗率約在3%以下、小腸手術失敗率更低,約在1%以下,患者接受手術後,醫療團隊會等待患者排氣後,再逐步安排進食,術後為確保腸道縫合是否穩定,多會設置引流管,從排出的腸液確認是否有腸液外漏的情況。
許希賢表示,一般而言只要發現腸液有外流,加上患者本身的免疫力並沒有太大的問題,醫療團隊皆會在第一時間處理,避免感染擴大,引發敗血症,若患者本身免疫力不佳,像是正在接受化療等,小小的感染都可能快速讓感染擴大。
國人飲食西化,高油、低纖的飲食方式,早讓國人的腸胃道負荷不了,特別是大腸癌的發生率、死亡人數,每年皆快速成長,大腸癌發生率位居所有癌症的第二位、癌症死亡率則位居第三位。許多名人如豬哥亮、賀一航也不敵大腸癌的魔掌。
許希賢提醒,腸道問題值得國人格外重視,衛福部每2年提供50歲到74歲的民眾做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提早發現癌變,或是腸道問題,也能及早介入治療,幫助國人恢復健康,也呼籲民眾避免高油、低纖的飲食方式,且要注意生活習慣,不宜有熬夜、消夜等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