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人有健保卡,且每人平均每年花費近十六萬元購買商業保險,但罹患重大疾病時,卻未必能填補昂貴醫療支出,臨床常見因病賣車、賣房案例。專家表示,過去廿年,健保藥費給付增加達四倍,健保與既有商保無法覆蓋實際支出的情形愈來愈嚴峻。業界建議參照國際作法,由政府推動創新的商保補足健保缺口,讓民眾保障更完整牢靠。
癌症希望基金會、壽險公會主辦、台灣諾華協辦「二○一九商業保險與醫療發展跨界論壇」,探討國人醫療保障困境、世界各國因應之道與台灣的可能出路。
製表/記者羅真
國人額外為自己買的商業保險其實不少。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陳昌正表示,國人去年度人身保險與財產保險平均支出十五點五萬元,其中八成四花在傳統型、利變型、投資型等各類型的人壽保險與年金保險,僅一成花在健康險。
不過,許多民眾對保險缺乏系統性認識、常「保錯重點」。陳昌正表示,國內個人健康險購買總數為六千八百萬件,平均每人有四張保單,看似足夠,但是「許多民眾把保險預算拿去買儲蓄型保險,或許賺了利息,卻不夠支應突如其來的重病所需開銷。」
民眾也感到醫療保障不足,癌症希望基金會二○一六年民調顯示,在為自己額外保險的民眾當中,二成八認為健保若可給付,就算有整體保障,高達四成六的人認為無論健保是否給付,整體保障都不夠。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健保財務難以完全支應高端醫療,根據推估,健保安全準備金將於兩年後用罄,財務已面臨危機。健保署應讓民眾知道,健保可能會倒,應盡可能避免醫療浪費,必要時須合理調整部分負擔。
健保署也應思考,當健保給的醫療保障不足,民眾應了解如何規畫商保才能補足缺口,目前國內市場缺乏民眾需要的商品,如癌症藥費實支實付型保單,健保署有責任檢視與解決困境,並可與金管會保險局展開跨部會溝通,主導推動創新商保作為健保後盾,讓病人更即時、更適切地接受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