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於台南發生20歲男子因腳趾傷到急診掛號,等20分鐘引發母親不滿上網痛罵醫院,引起網路熱烈討論,在急診室服務10多年的護理師表示,時常聽聞民眾抱怨「為何急診室要等」、「我就是不想等才掛急診的」,強調急診著重檢傷分類,並非先到先看診,呼籲民眾身體不適時,可先至小醫院或診所看診,經醫師評估後,依病況再考量是否轉診至大醫院。
擁有急診護理經驗10年、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急診護理師陳思穎表示,台灣民眾就醫習慣,常常身體不適就往大醫院,以為可獲得高品質又快速的醫療服務,包括感冒、咳嗽、腹瀉、換藥等,過多輕症病患湧入大醫院急診,造成急診過度壅塞。
民國99年起推行檢傷分類制度,即是急診資深護理人員依據病患的主訴、疾病史、疾病的嚴重度及迫切性等,配合「檢傷分類概要分級表」以快速篩檢疾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看診的優先順序。
因醫院處置量有限,若為了處理輕症病患,恐影響重症病患緊急處置,因此急診需落實檢傷分類,並不是民眾先來急診就先看診,而是以病情的嚴重度來決定看診次序,才能運用適當醫療資源,及時挽救重症者生命。
陳思穎建議,民眾有突發不適時,可先至小醫院、診所看診,經醫師評估後,依病況再考量是否透過轉診至大醫院,有助縮短於急診室候床時間,可減輕民眾及其家屬於急診室候床之辛勞,同時醫院也會主動提供病歷摘要及檢查報告等資料給欲前往的醫院,免去額外花費時間等待醫院安排相關檢查,可較快獲得妥適的醫療服務,養成正確就醫觀念。
為維護病人醫療照護品質,建議民眾就醫有一概念就是重症到大醫院,輕症到小醫院,同時配合檢傷級數與耐心等候,把時間及資源留給緊急需要處理的病人,並強調即使實施五級檢傷分類,急診的醫護人員都會以最快速度及最好資源,給病人最周全服務。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