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病人安全通報最新統計顯示,將近每4件病安事件就有1件是跌倒,去年一年內醫事機構通報的跌倒件數高達1萬7360件。最容易發生跌倒的時段為上午6至8時的起床時間、中午10時至12時的午餐前時間與下午14時至16時的時段,跌倒時的主要活動多為上下床、行進、如廁、進出浴廁與變換姿勢。
衛福部委託醫策會建置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PR),由參與的醫事機構進行自願性的匿名通報。綜觀去年第一季到第四季資料,共計有7萬3287件病安事件,包括藥物事件、跌倒事件、手術事件、輸血事件、麻醉事件、檢查檢驗、管路事件、傷害行為、公共意外等。其中跌倒事件量僅次於藥物事件,高達1萬7360件為,占率23.7%。
一天當中最容易發生跌倒的時段,依序為早上6時至8時(1808件)、中午10時至12時(1752件)與下午14時至16時(1640件)。跌倒時,病人從事的主要活動常見行走(4261件)、上下床移位(3217件)、進出浴廁(1531件)、如廁(1429件)與變換姿勢(1356件),而跌倒的可能原因以病人自身因素為最大宗(1萬4234件),環境因素(3127件)與用藥因素(2516件)次之。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由平躺或坐姿突然站立起身,容易發生姿態性低血壓,特別是年長者、用降血壓藥者、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患者,可能因周邊血管收縮較慢而更易讓血壓明顯下降,造成頭暈、虛弱、視力模糊與跌倒意外,這可能是跌倒容易發生在早上或午睡起床以及變換姿勢之時的原因之一。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說,國內糖尿病患者眾多,糖友最容易在睡眠期間出現低血糖,一來是距離晚飯的時間已久,二來是降血糖藥影響所及。一旦血糖偏低,可能出現疲倦無力、神智不清、雙手顫抖等,睡醒下床時就容易跌倒。
台北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主任黃偉新說,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質量與量強度將漸漸喪失,一旦缺乏力氣、失去平衡感、甚至嚴重到確診為肌少症,下床或改變姿勢時就容易出現跌倒意外。預防肌少症,可多進行阻抗運動,包括舉啞鈴、騎單車、踩飛輪、快走或爬山,飲食上要注意補充足量且優質的蛋白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