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改變7種生活模式 糖尿病前期可逆轉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種族抗病迷思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諮詢/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陳建煒、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劉士永】

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其實中國已經沒有「純種」漢族人了。…一般認為的漢族人其實是中原人,這是以地域來分。見(2010-02-08.聯合報.A12版.兩岸)

「今天很多人上課沒來,Tina和Brady和Kei都沒來。」女兒在美國麻州的劍橋市上小學,因當地有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及鄰近的波士頓大學、塔夫醫學院及麻州大學等數十家大學,很多就有不同膚色小朋友隨著留學生父母在當地小學特設的國際班一塊上課。「可能互相感染吧!」老婆大人很關心。「可是,Tina是白皮膚的南美人,Brady是黑皮膚的烏干達人,Kei是日本人」,女兒一臉疑惑,「病毒可以在不同膚色的人身上跑來跑去嗎?」

雖然不同膚色看起來外表差異很大,但是,從人類基因解碼完成後,人種間的差異遠比我們原本想像的小很多,病毒當然可以在不同人種間傳播,如最近從美洲一路席捲而來的新流感就是顯例。可是過去科學家對人種在醫學上的認知就大不同。

殖民醫學 結合演化論

我們以前提到過「細菌論」與「瘴氣論」「自然發生論」的大論戰,簡言之,就是疾病是從細菌、病毒或自然界中自然長出?隨著科學愈趨發達,瘴氣論與自然發生論的學者雖節節敗退,但並未消聲匿跡,反倒另成學派。

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醫學家將衛生學、人類學、地質學、地理學與氣候學等,整合發展出環境醫學。19世紀中葉,以溫帶白種人為首的航海強權掀起一股殖民運動,這套原本屬於溫帶地區的環境醫學逐漸衍生出熱帶醫學與衛生學,尤其是溫帶人民移住熱帶地區後,可能產生的種種體質及健康的「風土馴化」問題,種族的觀察與文明程度也成為當時殖民醫學研究的焦點。而以達爾文為首的「演化生物學」,更為這股新環境醫學提供更多的推演空間。

捲髮黑人 不怕黃熱病?

「深色皮膚與捲髮是人類對抗黃熱病的生物特徵」,當時頗負盛名的博物學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也就是「美麗新世界」的作者,即根據環境天擇說如此推演。「所以黑皮膚和捲頭髮可以打死黃熱病的細菌?」雖然聽得一頭霧水,女兒還是可以化繁為簡地理解赫胥黎的想法。赫胥黎觀察黃熱病盛行區都是捲髮黑人,因此,反推演出缺乏這兩種特徵的種族一旦移居黃熱病橫行的熱帶地區,則不免死亡,只有捲髮的黑人能繼續生存。

許多歐洲白種人優越感不斷在這些理論中流露出來。有的理論推演,溫帶四季分明的氣候會產生強壯且具高度創造力的種族;熱帶四季如夏、無慮衣食的地區,適於較無奮鬥意志、軟弱的民族生存。同時也將人種和相應的文化程度,按各種族所處的氣候條件,區分為紅、黑、黃、白四族,成為當時的「客觀科學知識」。

也因為種族的論述與融和過程中,已有太多社會化因素,種族問題愈趨複雜;雖然看起來不同種族的外貌差異甚大,但是,如美國癌症協會首席醫務長布歐雷(Otis Brawley)就強烈主張:「種族是一種社會經濟概念,而非生物學分類基準」。

用藥影響 基因更甚種族

以現有的科技,已經可以區分同一藥物在不同種族間的作用力。不同個人間的基因組合差異可能比種族差異更具臨床意義。因此,很多在印度做的人體試驗藥品,可以直接應用到美國人身上。各民族間特殊的飲食習慣可能遠較種族的影響大。如有些藥不能與葡萄柚汁一起服用,這在一般飲用葡萄柚汁的地區影響很大,但是,在取得葡萄柚汁困難的國家,這可能就不是重要禁忌。

用藥迷思,小兒用藥問題更複雜,一個20公斤重小孩,現在多是以重量比率,即體重40公斤者的2分之1推演藥量;另外,男女有明顯生理差異,為何絕大多數的藥物,均「男女通吃」?這可能是在種族議題之外,更大的用藥迷思了。

【2010/02/10 聯合報】

葡萄 皮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