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醫二三事/變男變女變變變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諮詢: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蔡懷楨、台大公衛學院院長江東亮、小兒專科醫師呂嘉順、婦產專科醫師葉立凡】

台灣最近3年總人口性別比例,由民國95年的102.7(男102.7,女100)、96年的102.28,到97年的101.89。
見(2009-11-28.聯合報.A17版.兩岸)

女兒轉學回來,新學校都是生面孔,打不進小女生的小圈圈,女兒只能和小男生跑跑跳跳。「女孩子家踢足球、吊單槓、攀岩,一點都不淑女!」老婆大人很有意見。「以前在舊學校裡就愛踢了呀!」女兒嘟著嘴,「現在學校的女生都只愛在教室玩,而且女生也比男生少,怎麼玩!」「怎麼會!」老婆大人一聽就直覺這是個歪理,「妳看,101.45:100」她指著報紙,「就是說,每2百人裡,約有101個男生,99個女生,那有差這麼多!」「我那知道,人家就覺得波士頓的小學裡,女生比較多。」眼看大勢已去,女兒抓鼻子、抿著唇嚅囁:「那裡冷啊!大家都愛生女生啊!妳不是說生女孩真好,冬天抱著可以當暖暖包嗎?」

動物性別 隨環境改變

生男生女和氣溫有關?這倒有趣;而且還真的引起一場小論戰,不過,這些學者關心的是:高低緯度地區生男育女比例的差別。近赤道的國家是否比近南北極圈的居民更會生男?

「這些學者吃飽沒事幹嗎?」老婆大人今天火氣不小,「怎麼不去研究有錢人較會生男,還是窮人比較會生男生?或不愛洗碗、疊棉被的人生男生多,還是女生多?」這後半段有些無厘頭了,聽起來像是意有所指,因為水槽裡正有一堆待洗的碗盤在那。只是這些學者的研究還是有所本,不是聽老婆大人嘮叨後隨手捻來。這些研究的發想,是因為動物的性別可能會隨外界環境改變,他們想知道人類的性別會不會也受外在環境影響。

一般而言,哺乳類與鳥類在精卵受精的那一剎那,就已經決定了這未來生命的性別;但是很多魚類、爬蟲類動物就非如此。斑馬魚就在受精後幾周內才決定它以後要長成男生或女生;有些魚類則在當了一陣子男生後,再轉性成女生。這些魚種體內都帶有兩種性別的基因,在適當時間後,體內會發出一種訊號鑰匙,以決定開啟男生或女生的基因大門。

「那什麼東西讓牠們決定要變性?或決定要當男生或女生?」女兒終於開口了,「學校男生太多,可不可以大家講好都變女生?」的確,男女生比例是重要因素:當魚群中,性別失衡時,如雌魚過少,下一批出生的公仔魚就會少一些;另外,當整個魚群大量減少時,就是魚口密度降低時,雌仔魚會大量增加,以確保生出更多的下一代。

雄變雌 避免被滅種

同樣地,當食物大量減少時,雌魚的比率也會增加,以確保生出更多的仔魚,以免遭到滅種;換句話說,繁殖,是生物存在最重要的天職;性別決定或變異的原因,就是要繁衍更多的下一代。

「所以人也會這樣囉?」女兒很好奇,「波士頓那兒較冷,所以美國人就生很多女生,萬一酷寒冷死很多人,就可以生更多的小孩,以便傳什麼接什麼的!」

「傳宗接代啦!」不過,人類不會這樣。因為哺乳類受精後,是在保護良好的子宮中長大,孕育環境好太多了。這類物種基本上都是以「保護少數」為原則,不會面臨太多考驗,因此,出生前就可決定性別。

反觀魚類等變溫動物,生存與孕育環境惡劣。很多是體外授精,精卵尚未結合前,就被拋到深冷的大海裡,自求多福。所以是大量播種,灑出成千上萬、至億的受精卵後,歷經各種嚴酷的生存條件,他種生物的掠食後,倖存者才能孵化成幼魚;因此,要確保可以生生不息,就必須有不同的存活手段,這也是為什麼牠們要視外界環境來決定性別的主因之一。

「那到底熱一點還是冷一點的地方生男多?」老婆大人終於有些興頭了,「我得告訴我小妹讓她回南部住兩年因為她一直想要女生!」哈!想太多了,差異沒那麼顯著啦!不過,下回再分曉了。

【2010/01/20 聯合報】

受精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