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一年致4萬人死亡!研究:一動作有助降血壓
台灣醫學會也表示,高血壓的盛行率正迅速增加,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15億高血壓病患。而台灣成年男性高血壓之盛行率為25%,女性則為18%。超過60歲者,約一半患有高血壓。
許多人因為罹患高血壓而不敢運動擔心「爆血管」。事實上,適當運動不僅可以減輕壓力,還可以降血壓。近期,《體育活動與健康》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健步走相比,伸展運動在降低血壓方面更有效。
研究招募了40名平均年齡在61歲,處於高血壓I期(140/90 mmHg~159/99 mmHg)的男性和女性,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進行為期8週的研究。
其中一組每天做30 分鐘的全身伸展運動,一週5天;另一組以同樣的時間和頻率健步走。在研究前後,研究人員透過3種方式測量參與者血壓,研究結果顯示,伸展運動組在3種情況下測量的血壓都有較大幅度降低,但健步走組能夠減掉更多腰部脂肪。
伸展運動增加血管柔軟度,降低血壓
以往的研究表明,伸展運動可以改善肌肉和組織的血液流動。有試驗還發現,對於血壓正常的女性,伸展運動比走路更能有效降低懷孕期間的血壓,而且伸展運動還能增強結締組織,提高柔韌性,幫助身體適應不斷增加的運動量。
該研究共同作者、薩斯喀徹溫大學運動機能學教授Phil Chilibeck說:「所有人都認為伸展運動只是伸展肌肉,但當你伸展肌肉時,也同時伸展供給肌肉營養的血管,包括所有的動脈。如果動脈硬度降低,血液流動的阻力自然會減小,從而導致血壓降低。」
是不是只要在家伸展就可以了呢?Phil Chilibeck教授提醒大家,健步走也不能停。
「對於透過健步走來降低血壓的人應該繼續保持,但也應該增加一些伸展運動。我不希望人們因我們的研究而認為他們不應該做有氧運動。像健步走、騎自行車或滑雪等運動都對身體脂肪、膽固醇和血糖有積極的影響。」
除了健走+伸展,太極也能降血壓!
所以說,最好的方式是健步走再加上伸展運動,走路時停下來伸展幾分鐘,也是有益的。除此之外,去年發表在《運動與健康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打太極能夠降血壓。
研究人員從1997-2018年間超過上千個太極降壓研究中,選出31個研究進行分析,其中包含13項中文研究和18項英文研究,共涉及3223名高血壓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年齡在41-71歲。總體來看,太極拳能夠顯著降低收縮壓(-11.3 mmHg)和舒張壓(-4.8 mmHg)。
高血壓患者還可以做這些運動
實際上,伸展運動、打太極都是高血壓運動康復的一部分,高血壓患者還有很多運動方式。高血壓患者的運動方式包括: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性練習、綜合功能練習。
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常見的運動形式有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有氧健身操、登山、登樓梯等。建議每周至少進行3-5次、每次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最好堅持每天都運動。中、低強度的運動比高強度運動在降低血壓上更有效、更安全。2.力量練習:推、拉、拽、舉、壓等動作都是力量練習的方式。力量練習應選擇中低強度,每組重複10-15次,建議高血壓患者每週進行2-3次力量練習,兩次練習間隔48小時以上。練習時應保持正常呼吸狀態,避免憋氣。
3.柔韌性練習:也就是伸展運動,建議每週進行2-3次柔韌性練習。在做柔韌性練習時,每次伸展達到拉緊或輕微不適狀態時,應保持10-30秒。每個部位的伸展可以重複2-4次,共60 秒。
4.綜合功能練習:包括太極、瑜伽,以及太極柔力球、兵乓球、羽毛球等。
運動出現以下情形要馬上精緻需求協助
高血壓患者的運動量和時間都應循序漸進,不可太猛!運動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1.運動中或運動剛開始即刻出現胸痛、咽喉部疼痛或沉重感或其他疑似心絞痛情況。2.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感到頭暈、噁心。
3.肌肉痙攣,關節、足踝處和腿部肌肉發生急性疼痛。
4.嚴重疲勞、嚴重下肢痛或間歇跛行。
5.嚴重呼吸困難、發紺。
6.運動測試中,負荷增加時出現收縮壓≥250 mmHg和/或舒張壓≥115 mmHg或收縮壓下降>10 mmHg (一般指心肺運動測試)。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愛吃「長年菜」中風風險增加!藥師提醒:吃抗凝血劑「深色蔬菜」要限量

Heho
什麼是「Heho」?Heho就是Health and Hope,在這裡,我們有最豐盛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
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中有關元素的建議,希望在不設限的情境中,帶給來自不同所在的朋友們都有充滿健康與希望。
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https://heho.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健保大數據/110年二尖瓣脫垂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治療特色院所
健保大數據:二尖瓣脫垂患者51至60歲最多 71至80歲就醫率最高
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 醫提醒二尖瓣修補或置換需謹慎評估
身材纖瘦高挑是高危險族群!心臟科醫師詳解二尖瓣脫垂常見症狀、治療重點及預防方法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8成以上成人曾心悸 醫師:合併這4項症狀快就醫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十大死因「糖尿病」年增11% 「血糖難自控」恐成主因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